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对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1-20 11:0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张媛
分享到:

 


  (四)处理好垃圾

  从源头上控制垃圾产生。为了能够适应城市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需要逐步的从被动的末端治理逐步的向源头控制进行转变。从源头上避免固体废弃物与有害物质的产生,如果避免不了,那么就需要减少产生,尽可能做到源头最小化。对于工厂需要采用节能、易回收、可重复制造的材料,并尽可能推出简装商品。采用分类回收实现垃圾资源化,将垃圾变废为宝。利用垃圾来发电,在开展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经济、地理位置等综合因素采用垃圾焚烧发电或者是垃圾沼气发电的技术。积极推进垃圾管理改革,根据城市情况制定垃圾管理体制。

  三、交通资源的节约

  (一)优先导向城市用地布局与用地功能减少交通量

  城市用地布局对于城市交通有着很大的影响,需要在城市形态与用地布局之中体现出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例如轨道交通与快速交通在城市交通方式中相当节约能源,但是对于客运量规模有要求。因此城市交通布局需要利用汇集形成主干交通,并且在沿线要有高密度人口的居住区来保证客运量充足。当前,很多城市规划强调的是功能分区,将工业区、生活区以及商业区分开,导致交通距离长、联系不方便的情况,居民往返时不仅仅浪费时间也浪费交通能源。因此在用地布局上需要考虑到土地的混合使用,将相互影响并不是很大的不同功能的用地进行有机组合,例如可以将么有污染的工业布置在居住用地的附近等等,并积极构建复合型社区,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交通量,让交通能源得到节约。

  (二)改善路网密度,尽可能减少车辆绕行

  对新建生活区、生产区,可以适当的减少道路的宽度,大力的增强路网密度。需要将主干道与次干道和支路进行有机结合,让车市的路网密度达到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对城市现有次干道与支路网少的现状的现状,结合老城区改造等各项工程来强化次干道与支路网建设。利用合理的管理来提高现有城市次干道与支路网的使用率。城外快速通道与城内交通网进行有机衔接,减轻城内交通网压力。

  (三)对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的发展进行优先考虑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可以有效的节约城市交通能源,还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出行环境。需要科学编制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发展规划。需要对交通现状、需求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并以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来作为核心,利用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公共交通专项规划以及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等等,对交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对于所编制的规划需要保障其得到实施。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为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的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在开展城市规划时,需要对城市当前的现状进行有效的调研与分析,并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多方考虑城市规划,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城市规划更加的合理,更加的有利于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胡天新,杜澍,李壮.生活质量导向的城市规划:意义与特征[J].国际城市规划,2013,(01):7-10.

  [2]侯丽鸿.谈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J].山西建筑,2014,(03):34-36.

  [3]林琳,毕克妮.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规划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1,(03):16-17.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