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探讨高层建筑的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3-10 15:4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付杰
分享到:

 

  摘要:高层建筑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建筑市场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其使用功能和结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在高层建筑中设置转换层就是当前最常用的结构形式,而转换层施工技术直接影响着高层建筑转换层质量,因而,正确选择合理的转换层施工技术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以《探讨高层建筑的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为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具有使用功能复杂、多样的特点,加上高层建筑不断向上发展的趋势,使得建筑物上部荷载不断增加,这就进一步加大了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的难度,同时也对转换层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新形势下的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研究转换层施工技术,并着力提高自身施工技术水平,结合高层建筑工程设置的转换层结构形式选择合理的转换层施工工艺,以此确保转换层施工质量,从而为高层建筑整体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合格达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1.高层建筑转换层概述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发展趋势也逐渐朝着高度更高,使用功能更多样、结构形式更复杂的方向发展。高层建筑使用功能多样性、结构复杂性,使得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应运而生。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出现对于高层建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转折作用,不仅更好的满足了高层建筑发展要求,同时也进一步实现了高层建筑现代化。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当前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梁式、板式、桁架式、空腹析架式等几种。其中梁式转换层结构应用最为广泛。相较于其他形式的转换层结构,梁式转换层结构具有经济适用、传力性能好的特点。高层建筑的发展,使得转换层结构得以广泛应用,同时也要求转换层施工技术必须不断革新,紧跟时代发展需求。
  1.1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形式
  由于工作实践需要,本文主要就柱网结构形式的转换层进行分析探讨。柱网结构形式的转换层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转换层底部空间较大的结构形式。在高层建筑中将底部几层设置为大空间的情况十分常见,对于这种情况设置的转换层宜采取桥式结构,即将转换层结构跨越建筑底层平面的两端,从而使荷载均衡传递到底层结构的受力支点上;还有就是在转换层中部,设置一个牢固的支撑体,例如圆形或方形钢筋混凝土柱,以此为中心点向四周进行悬挑,从而创造使建筑底部形成较大的空间层,可以作为商场、停车场等。二是外部形成大柱网的转换层。若是建筑为筒中筒结构,则其内筒结构很少需要变化,外筒结构必须进行转换。在转换建筑外筒时,主要采用转换梁、转换拱、合柱、转换析架等转换结构形式[1]。
  1.2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分类
  按照高层建筑结构形式和使用功能,转换层能够分为三类:第一类,上、下层结构类型转换。主要应用于建筑中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能够将上层剪力墙转换为下层框架,这样能够建筑内部空间更大。第二类,改变上、下层柱网和轴线。主要应用于建筑外框筒下层存在大入口处,不会对转换层的上部和下部结构形式作出改变,但是通过利用转换层扩大下层柱网中的柱距,从而形成一个大型的柱网。第三类,同时对建筑楼层结构形式和结构轴线进行转换。利用转换层将建筑上部楼层的剪力墙结构转换为框架,同时错开上部楼层轴线与柱网轴线,从而形成不对齐的建筑楼层上下结构布置形式。
  1.3高层建筑转换层设计应力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高层建筑使用功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促使着高层建筑结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高层建筑结构形式通常是下部楼层空间大于上部楼层空间,为了避免在进行转换层施工时出现突发情况,在进行高层建筑转换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高层建筑上下楼层结构的应力情况,以此合理设计转换层,充分发挥转换层的传力作用,从而满足高层建筑使用功能需求,进一步确保高层建筑质量。在高层建筑转换层设计中转换层应力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具体进行转换层应力设计时,必须对高层建筑的竖向受力荷载、地震作用等情况进行充分全面的考虑,并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计算,以此为高层建筑转换层的应力设计提供保障[2]。
  2.工程概况
  本工程是一栋总层数为27层(包括二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总高度为95.5米,建筑面积约为50000平方米,地下室二层,每层高4米,地下一层主要作为停车场用,地下二层为箱基,主要作为储藏室使用。高层建筑的地表一、二层采用框剪结构形式,柱网尺寸为6.5×8.4米,以便形成较大的自由空间,主要使用强度等级为C40的混凝土,可作为商场、娱乐场所使用。上面的23层作为标准住宅层使用,每层层高3.5米,采用剪力墙结构,前面8层(3至10层)主要采用强度等级为C35的混凝土,后面15层(11至25层)主要采用强度等级为C30的混凝土,住宅层的房间没有梁、柱,空间更大、使用更方便。由于该工程结构形式复杂,所以采用的转换层也不同,从第三层开始采用预应力厚板转换层,厚板转换层厚度为1.7米,采用强度等级为C45的混凝土,该转换层具有能够灵活布置上下层柱网、轴线的优点。针对该工程所采用的预应力厚板转换层,宜采用混凝土施工技术[3]。
  3.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
  3.1配合比设计
  在进行厚板转换层浇筑施工时,应采取分层浇筑的方式,第一层浇筑的厚度为0.6米,第二层浇筑的厚度为1.1米。由于采用强度等级为C45的混凝土,水化热较高,所以,在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应掺加适量的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从而达到降低水化热的目的。根据研究表明,1立方米的混凝土应掺加73千克的粉煤灰,这样能够降低大约5度的水化热,同时在水泥中掺加适量的高效减水剂。应尽量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一般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选用含泥量不超过1%,且粒径在5到25毫米之间的碎石,选用含泥量不超过2%,细度模数大于2.5的砂子。
  3.2混凝土浇筑
  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的混凝土浇筑方法是分层浇筑,先浇筑薄层,再浇筑厚层,分层厚度分别为薄层0.6米,厚层1.1米,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要求控制自然流淌坡度,而后根据建筑浇筑面积测算出混凝土浇筑量,再次根据混凝土初凝时间来掌握混凝土的浇筑时机,且混凝土浇筑应是连续不间断进行。混凝土浇筑的具体操作应是先浇筑转换板中心处,再浇筑转换板两侧且转换板两侧混凝土浇筑应是同时对称进行浇筑。转换板两侧同时浇筑一侧应采取现场搅拌配合泵送设备完成,而另一侧能够采用商品混凝浇筑完成,考虑到两侧浇筑的对称性,现场搅拌施工应与商品混凝土浇筑速度一致。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必须及时进行振捣密实,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应特别注意并做好钢筋密集区的振捣作业。振捣方法为快插、慢拔,每次插入振捣时间不得低于30秒,振捣间距不得大于50厘米,且振捣棒插入深度不得小于50厘米,振捣应以混凝土表面不再产生气泡,且泛出灰浆为止。
  3.3混凝土浇筑面处理
  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应静停一小时,等到混凝土表面有水渗出后,应在模板上进行钻孔,以便这些多余水分及时排出,而后混凝土表面铺放一层经过筛选水洗且大小为3到6厘米的碎石,确保碎石的铺放状况是一半埋入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中,另一半裸露在外。在浇筑薄层混凝土前,应按照施工设计要求绑扎好锚筋,且每间隔70厘米布置一个钢筋支架,这样能够增强混凝土抗剪能力。在混凝土初凝前,应使用长刮尺将混凝土表面刮平,确保其与标高一致。在混凝土终凝前,使用铁滚筒碾压数遍,以此防止收缩裂缝出现[4]。
  4.结语
  总之,本文对高层建筑的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转换层对于高层建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转换层施工技术非常重要,不仅能够提高转换层施工质量,还能够进一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企业的升级与转型。
  参考文献:
  [1]杨闯,王怀西,王胤.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23-24+37.
  [2]王荣军.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施工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3]邓琼秋,李剑.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大众科技,2006,05:4+3.
  [4]田金红.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1,03:17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