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试析BIM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3-19 11:5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常雷进等
分享到:

 


  3 BIM在建筑设计阶段的应用
  3.1三维可视化设计
  传统CAD平台上,建筑设计师使用平、立、剖等三视图的方式表达和展现自己的设计成果,这种由于工具原因造成的信息割裂,在遇到项目复杂、工期紧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错。BIM的出现使得设计师不仅拥有了三维可视化的设计工具,所见即所得,更重要的是通过工具的提升,将专业、抽象的二维建筑描述通俗化、三维直观化,使设计师能使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同时也使业主及最终用户真正摆脱了技术壁垒的限制,使得业主等非专业人员对项目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判断更为明确、高效,决策更为准确。
  3.2各专业协同设计
  一个建筑项目的设计,通常涉及到设计、建筑、结构、电气、暖通、给排水等这几个专业,各专业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交换、提资与反提资的过程,传统的CAD平台上,基本上都是通过面谈和CAD过程图纸来完成的,容易出现遗漏或延迟的现象,导致最后的设计成果不完善。
  BIM技术通过三维可视化的设计,实时地实现不同专业设计之间的信息共享、各专业之间的协同设计,某个专业设计的对象被修改,其他专业设计中的该对象会实时随之更新。各专业可从信息模型中获取所需的设计参数和相关信息,不需要重复录入数据,避免数据冗余、歧义和错误。BIM将专业内多成员间、多专业、多系统间原本各自独立的设计成果(包括中间结果与过程),置于统一、直观的三维协同设计环境中,避免因误解或沟通不及时造成不必要的设计错误,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3.3管线碰撞检测
  随着建筑物规模和使用功能复杂程度的增加,业主和施工企业对机电管线综合的要求愈加强烈。在CAD时代,主要由建筑或者机电专业牵头,将各专业的CAD图纸叠在一起进行管线综合,由于二维图纸的信息缺失以及没有直观的交流平台,导致管线综合难以做到完全不没有管网的碰撞冲突。
  BIM技术通过搭建各专业的模型,可设计师能够在虚拟的三维环境下方便地发现设计中的碰撞冲突,并可对机电管线之间以及管线与建筑机构之间的碰撞冲突进行自动检测,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线综合的设计能力和工作效率。基于BIM技术的碰撞检查功能有助于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发现问题,这不仅为各工程设计专业的协同工作提供了辅助手段,有利于提高设计质量,更能及时排除项目施工环节中可能遇到的碰撞冲突,减少后期施工阶段的变更和改动,大大提高了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由于施工协调造成的成本增长和工期延误。
  3.4设计图出图
  设计图是BIM的副产品,BIM模型建立完成后,设计软件能够根据3D模型生成平、立、剖等各种图纸文件,而且图纸始终与模型逻辑相关,当模型发生变化时,与之关联的图形和文档将自动更新。传统CAD制图时,因平、立、剖面图纸相互独立而导致的修改不完善,经常出现平面与剖面不相符的失误,基于BIM的工程施工图将可以从根本避免这种错误的产生,从而最大限度保障工程设计企业最终产品的高准确性和高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还无法实现设计的全部BIM化,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随着BIM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相应问题会逐一解决,以Revit和DIALux软件为工具,未来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将会更简单智能,终实现建筑设计的全部BIM化,摆脱传统设计模式的束缚。
  参考文献:
  [1]龙文志.建筑业应尽快推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续完)[J].建筑技术,2011,42(2):102-107.
  [2]刘爽.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应用[J].建筑学报,2012,(2):100-10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