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物联网中的智能医疗应用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9-04 09:4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任新颖
分享到:

 

  0引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多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12],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以便系统可以自动实时地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物联网技术具有无线传输、及时感知、方便存储和智能处理等特点,物联网关键环节包括"感知、传输和处理"[3]。从网络和通信技术上讲,物联网强调的是对象寻址的唯一性、通信协议的一致性和地域的全球性。

  医疗领域是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各种医学数据的交换和无缝连接,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状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和连续跟踪管理,还能帮助医护人员精准的作出医疗健康决策等,这些都被称为智能医疗。

  1智能医疗应用范围及网络框架模型

  1.1智能医疗应用范围

  智能医疗作为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为用户提供了医疗健康互动服务保障,成为未来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智能医疗领域,物联网技术主要可以应用于医疗物资的监督管理、医疗信息数字化和远程医疗3个方面[4]。

  1)医疗物资的监管:实现医疗设备和药品的生产与物流跟踪,RFID 标签可以为设备和药品物资查询信息和防伪。例如,安装在药品生产线的读取器可自动识别每个药品的信息,传送到数据库,在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定位和监控,并记录相关信息,确保药品质量。同时可监控医药废物是否合法处理,实现医疗垃圾处理的全程跟踪,避免医疗安全事故。

  2)医疗信息管理: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基于云端的电子病历,高效可靠地管理识别身份、病史等电子健康档案。通过对医疗设备、病房实时监控,保护病人。RFID 技术也将应用到血液管理之中,可以实现非接触式识别,减少血液污染。同时可实现对婴儿防盗系统监管[5]。

  3)远程医疗: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健康信息传送给远方的医院或医生,以便进行虚拟会诊,实现无所不在的和移动的健康护理。建立远程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医疗、预防、保健综合医疗平台,有利于提高和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2智能医疗网络框架模型

  智能医疗需要新一代的生命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才能实现全面、透彻、精准和便捷的服务。物联网架构由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应用层组成[6],具体的体系架构图如图1所示。感知层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识别、信息采集处理以及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网络传输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递、路由和控制;应用层包括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和各种物联网应用[7]。

  图1智能医疗应用架构应用层根据医疗业务场景的不同,可分为急救类、慢病类、院内诊前类以及个人医疗业务。急救业务指病人被送上急救车后,医务人员利用车载监测设备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通过无线网络将采集的心电体征数据信息和视频图像实时发送给医院,医疗专家综合车载类医疗传感器采集数据以及调阅患者电子档案,及时了解病人状况,远程指导救护行动,节省急救时间;慢病业务指患者在家里或户外时,利用个人/家庭类传感器监测体征信息,也可以定期监测体征数据,通过LAN或WLAN传送给医疗机构或数据库,实时更新信息,同时医务人员根据体征信息,跟踪病情,指导健康护理;院内诊前业务指在医院候诊或住院环境下,通过医院类传感器设备监测体征信息,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