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物联网环境下图片信息存储及识别的二维码实现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9-10 09:1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岳子琳 刘幺和
分享到:

 

  0 引言

  条码作为信息的载体,将成为物联网的主要组成对象[1],因而,条码技术的研究是当前研究重点。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促使了条码信息的扩大以及条码识别速度的提高,而二维码[2]的超大信息量特点正好符合了物联网信息的需求。二维条码与物联网之间的有效衔接需实现:①对所有物品的各种属性进行标识, 以形成随物品移动的数据库;②识别设备需要完成对物品属性的读取, 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物联网传输的数据格式;③将物品的信息通过物联网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完成对物品信息的相关运算, 并给出相应的控制指令。二维条码是自动识别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也是物联网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3]。

  二维码具有高密度编码、信息容量大的优点[4],可以容纳多达1 850个大写字母或2 710个数字或1 108个字节或500多个汉字,比普通条码信息容量约高几十倍;二维码的编码范围广泛,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签字、指纹等以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用条码表示出来,可以表示多种语言文字,也可表示图像数据;二维码的容错能力强,具有纠错功能,使得二维条码因穿孔、污损等引起局部损坏时,照样可以正确得到识读,损毁面积达50%仍可恢复信息;二维码的译码可靠性高,比普通条码译码错误率百万分之二要低得多,误码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此外,二维码还具有保密性好、防伪性好、成本低、易制作、持久耐用等特点。

  虽然二维码能够存储文本信息,但是文本信息没有图片形象、生动,比如对于物流管理中的图像,用文字则不好表达。本文即是在已经实现了二维码编解码的基础上,来研究对图片的存储及识别,使得条码技术像一条纽带,把产品生命周期中各阶段发生的信息联接在一起,真正提高了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

  1 二维码简介

  目前,国际标准己经有多种条形码,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有PDF417、Date Matrix、QR码等[5],本文采用QR Code码作为图片载体。QR Code码(Quick Response Code)称为快速响应矩阵码,是日本Denso公司在1994年9月研制的一种矩阵二维条码,它除了具有一维条码及其它二维条码所具有的信息容量大、可靠性高以外,还具有超高速识读、全方位识读、高效表示汉字,并具有很强的保密防伪性等优点。

  4 结语

  目前,二维码只是存储文本信息,对图像存储能力比较弱,在这方面的技术还需要突破。通过研究发现,二维存储图片是可行的,只是二维码容量相比图片而言还是偏小,必须寻求更好的图片压缩方法,或者在现有条码基础上开发一种专门实现对图片进行存储识别的高维码。这种码不仅能存储任意格式的图片,也能存储更大容量的图片。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郑文超,崔鸿富,宁炜文.商品条码基础[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2]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QR Code二维码技术与应用[M].第1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3] 尚德华.二维条码标准与我国物联网发展关系的几点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7).

  [4] 刘幺和.物联网原理与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 刘幺和,王志.基于手机条码识别的物联网设计[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1(8).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