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门窗玻璃热物性参数实验室测试方法(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0-21 14:1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张冬青陈清华高永慧等
分享到:

 

  =(7)

  式(10)中包含有无穷级数,参照文献[1]提供的煤样热物性数据,经实验,该级数取前5项即可满足精度要求,即有

  (y)=((r,_-2)/q=--lnp-(11)

  式(11)为超越方程,传统方法是无法求解的,只能通过如对分法等近似数值解法编程求解,从而对于某一特定时刻可求得对应的热扩散率a值,对应若干个时刻将计算得一组a值,取加权平均作为最终热扩散率的测试值。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煤样受到热震损伤,实验过程中试样各处的温升最好不要超过10℃/min。

  求得热扩散a后,试样的比热容Cp根据下式算得:

  Cp=/(a)(12)

  2.3非稳态热带法

  热带法原理与热线法类似,区别在于热带法用窄薄的金属带(热带)代替热线。测试时待测材料中夹持薄金属带,从某时刻起金属带被以定功率加热,同时记录热带的温度响应,并绘制曲线,根据被测材料热物理参数与温度变化间关系的理论公式,可测得其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率。热带的温度变化可以通过测量热带电阻的变化来获得,也可以通过在热带表面上焊接热电偶来直接测量。

  最常用的热带材质是纯铂,其它已知电阻温度系数的性能稳定的金属也可以,热带典型的长度为100mm-200mm,宽度为3mm-5mm,厚度为10um或更小。

  热带法温度响应的理论公式或模型如下

  △T(t)={erf(-1)-[1-exp(--2)]-Ei(--2)}(13)

  式中:=,wh--热带宽度;erf(z)--误差函数;q--热带每单位长度的加热热流。

  当加热一定时间,即>>wh时,可得简化公式

  △T(t)=[lnt+ln](14)

  对于热电阻式的热带法,温度响应是通过测量热带上的电压变化来获得

  △U(t)=[lnt+ln](15)

  如果画出温升△T(t)或电压△U(t)随对数时间的变化曲线,曲线呈线性变化趋势,直线的斜率为m=,截距为n=mln,根此可以得到被测试样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率

  =a=exp()(16)

  由式可见,热扩散率的测量精度比热线法要好,因为wh的数值(1mm-10mm)比热线的半径大的多,可保证热扩散率值达到满意的精度。

  3.存在的问题

  综前所述,门窗玻璃作为典型固体材料,适用的测试方法较多,稳态法及非稳态法均在玻璃热物性测试中得到了应用。目前针对玻璃热物性测试的主要有稳态法和非稳态平面热源法,实际使用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优缺点。

  3.1稳态法

  稳态法具有原理简单、易于实现等优点,在固体材料热物性测试得到了广泛应用,玻璃导热系数测试国家标准就是基于此撰写的。但稳态法测试时间长且对实验环境要求较高,例如要求保证试件侧向绝热条件,否则将直接影响测试精度。如图3所示为试件侧向绝热与不绝热条件下的温度场变化情况。由图可以看出,侧向绝热条件对玻璃内的温度变化影响是明星的,如图(a)和(b)所示,分别为侧向不绝热和绝热情况下,底部用50w/m的平面热源加热时玻璃内的稳态温度场分布,可以看出区别明显。侧向不绝热时,玻璃侧向存在热传递过程,温度场受侧向热流影响明显。而侧向绝热时,面热源加热热流只在垂直方向传递,温度场均匀。由此可见,基于稳态法原理测玻璃导热系数时,侧向绝热条件直接影响测试精度。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