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单高效的水稻体细胞诱变育种新方法(2)
选取由株1S幼穗经过3周诱导培养所得的新鲜愈伤组织,先于继代培养基中继代培养1个周期.然后将愈伤组织转移至分别添加2.0,2.5,3.0,3.5,4.0,4.5和5.0mg/L2,4D的MS基本培养基中,诱变处理1个周期(图1(b)).经诱变处理的愈伤组织再转移至继代培养基中继代培养1个周期,以恢复其活力.最后选取活力较好的胚性愈伤组织进行分化和生根培养(图1(c)和(d)),所得分化苗(R1)经炼苗后移栽至大田中.抽穗期套袋使其自交结实,并单株收种(R2).再将收集的种子按株系播种于大田中,按照刘选明等[13]方法于整个生长发育时期考察R2代株系的农艺性状.与对照(未经诱变的植株)相比,只要某个肉眼可见的性状发生显著变异即被视为突变株系.诱变频率计算公式为:诱变频率=变异株系数/总的再生株系数×100%.
1.2.5不同外植体对诱变频率的影响
分别选取株1S的幼穗、幼胚和成熟胚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先继代1个周期,然后在4.0mg/L2,4D的MS培养基上诱变1个周期.其后的步骤与2,4D浓度对诱变频率影响的实验方法相同.最后分别统计3种外植体对诱变频率的影响.
1.2.6矮秆突变体的筛选和表型鉴定
具体方法参照我们先前发表的一篇论文[14],主要于R2代考查其株高性状,并观察其性状分离情况.对于比原亲本水稻株高有所降低而且能稳定遗传的突变株系,于抽穗期套袋使其自交结实和采收种子(R3),同时考察和评价其农艺性状.对符合目标性状且稳定遗传的变异株即为优良诱变品种(系).
1.2.7茎的单位长度干物质含量分析
于成熟期分别随机选择株1S和SV14S各20株,先测量整个茎秆的长度,然后将各节间分开,分别测量各节间长度.将各节间再置于50°C烘箱烘烤16h,于分析天平称取各节间重量.最后,根据所得的数据,计算整个茎秆和各节间重量(mg)/长度(cm)的比值.另外,统计突变株系SV14S的重量(mg)/长度(cm)比值的增加率.其计算公式为:增加率=[SV14S的比值(mg/cm)-株1S的比值(mg/cm)]/株1S的比值(mg/cm)×100%.
2结果与讨论
2.1继代时间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已有研究发现[15],组织培养的体细胞变异频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但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愈伤组织的分化频率也急剧下降,往往导致再生苗分化的极度困难.因此,我们首先研究了继代时间对植株再生的影响,以寻找愈伤组织的最佳继代时间.以25d为一个培养周期,挑取刚从株1S幼穗诱导出来的颜色淡黄、质地致密的胚性愈伤组织于继代培养基进行继代培养,分别继代0~9个周期,然后转接到分化培养基上观察并统计分化频率.其中,继代0周期的胚性愈伤组织即为刚从幼穗诱导出来的胚性愈伤组织转接到分化培养基.实验结果发现,当继代4个周期以上,其愈伤组织的分化频率急剧下降,由继代3个周期时的59.0%急降至15.8%左右(图2(a)).因此,为了保持较高的分化频率和变异频率(由继代时间决定),我们认为在高浓度2,4D诱变处理前的最佳继代时间为3个周期.
2.3不同外植体对诱变频率的影响
在水稻组织培养中,一般选用幼穗、幼胚和成熟胚作为外植体[13,16-17].在3种外植体中,究竟哪种最适合作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外植体呢?迄今还未见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献报道.于是我们研究了水稻幼穗、幼胚和成熟胚等3种外植体对诱变频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由幼穗诱导的愈伤组织的诱变频率达到了24.7%,由幼胚诱导的为5.2%,而由成熟胚诱导的仅为3.8%(图2(c)).在单一性状的变异方面,由幼穗诱导的愈伤组织的诱变频率也很高.如由株1S幼穗诱导、诱变和再分化得到的500株分化苗中,经在海南陵水基地的表型鉴定,发现共有24株表现出株高不同程度的矮化.就株高性状的变化来说,其突变率达到了4.8%(24/500)(表2).而由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经诱变和再分化后得到的分化苗中,几乎没有发现矮化突变株(结果未列出).由此可以看出,在体细胞无性系诱变的外植体中,幼穗明显优于幼胚和成熟胚.其可能的原因是处于花粉母细胞形成时期的水稻细胞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对外界环境更敏感,更易发生变异.另外,幼穗作为外植体还有具有愈伤组织诱导率高和活力强等优势(结果未列出).因此,体细胞无性系诱变育种的最佳外植体为幼穗.
2.4不同品种的体细胞突变频率的分析
通过上面以株1S为材料进行的继代时间、2,4D浓度和不同外植体对诱变和分化频率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以幼穗为外植体,以4.0mg/L2,4D为最佳诱变浓度的体细胞无性系诱变方法.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对包括株1S在内的水稻品种中9B,R527和316B等进行了无性系诱变.为了实验的准确性,仅以单一性状的突变进行统计分析.在生产中,株1S,中9B和R527的株高偏高,导致所配组合抗倒伏性差,而316B的种子颖壳闭合度差,容易导致种子霉变和发芽率降低.因此,在株1S,中9B和R527中,以矮秆或半矮秆突变株系进行统计分析,而316B则以种子颖壳闭合度好的突变株系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诱变频率最高的是株1S,在500株分化苗中共得到了24个矮化变异株系,其诱变频率达到了4.8%(24/500).诱变效率最低的是316B,在236株分化苗中仅得到了1个种子颖壳闭合度较好的突变株系,其诱变频率仅为0.42%(1/236).中9B和R527分别为2.33%和1.42%(表2).由此说明,体细胞无性系的突变率还取决于品种间的基因型差异.
2.5矮秆突变株系的表型分析
在株1S的24个SV矮化突变株系中,选取了SV5S,SV10S和SV14S等3个综合农艺性状较优的变异株系,对它们的株高和各节间长度进行了分析.由于在不育状态时不育系水稻的穗不能完全从旗叶的叶鞘中伸展出来,对植株高度的测量产生很大的影响[18-19].因此,亲本株1S和其SV突变体(R3)都是经20℃低温处理使其育性恢复后于成熟期测量株高及节间长度(表3).从表中的统计结果可知,在株高上出现株1S,SV10S,SV14S和SV5S依次变矮的顺序,其节间特别是基部的节间明显缩短,而穗长却缩短幅度很小.该结果说明,矮化突变体能显著提高抗倒伏性.通过进一步综合农艺性状的鉴定和评价,发现SV14S的各种农艺性状更加优良[13].于是我们检测了株1S和SV14S各节间及整个茎秆的单位长度干物质含量,以进一步研究SV14S的抗倒伏能力.实验结果发现,除了第一节间外,SV14S其它节间的单位长度干物质含量均比亲本株1S高(表4).该结果说明,突变体SV14S既能增加抗倒伏性,又能提高产量.杂交配组实验也进一步说明了SV14S的优良抗倒伏性能.如SV14S与恢复系912的杂种后代(F1)的抗倒伏性明显优于株1S与912的杂种后代(结果未列出).因此,突变株系SV14S在杂交水稻育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另外,我们还对突变株系SV14S进行了相关分子生物学分析,并在基因水平上证明该突变体确实发生了稳定变异,具体结果见先前发表的相关文章[14,20-2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