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激励机制在内燃机车燃油成本控制中的应用(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1-13 11:1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琦
分享到:

 


  3.1加强精神激励,强化乘务员的节油价值认同
  3.1.1创造节油氛围,树立节油价值观。积极培育个性鲜明的节油理念在满足安全、正点的前提下,树立全系统节油价值观,采取多种方式并且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大力宣传节油文化,以创造浓厚的节油环境氛围,持续不断地对员工进行思想灌输和教育,使之能融入每个职工的内心。通过这种价值观点来对乘务员行为进行导向,使其明白自己的工作目标不仅是完成工作任务,还要节约燃油,任何浪费燃油的行为是不负责的。
  3.1.2树立节油优秀人物,颁发节油能手奖章。通过设立节油光荣榜,树立典型榜样和英雄人物,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为成员提供仿效的榜样,其他乘务员从他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工作态度等方面理解到节油文化的实质与意义。
  3.1.3加强节油技术交流与培训。让节油能手或典型在交流会或活动中公开自己的节油经验,一则让他们自己体会到节油的荣誉感和工作的满足感,二则让其他人接受经验和产生竞争意识,使整体形成节油价值认同,找到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就感。
  3.1.4强化负激励。负激励也可以产生正效果。负激励主要是考核、批评、反省等。对于经常费油的乘务员要加强人为因素的分析,如果确为人为造成,必须采用一定的惩罚手段。
  3.2加强物质激励科学制定节油绩效考核指标与奖金发放制度
  3.2.1建立客观的节油绩效考评制度。正激励的效果往往大于负激励。改变单一的节油量指标评价加大节油奖金力度,合理制定奖金发放制度,比如采用阶梯奖金与荣誉奖结合。将个人节油奖分成3级。第一档奖金应该按大部分乘务员的节油量情况进行分配,保证每个乘务员都得到应有的奖励;第二档与第三档奖金按照乘务员的节油量分段来给与奖励,将奖励的额度区分开,这样的3个层次奖励,具有梯度诱惑力。阶梯节油奖就是如同金字塔一般,越高档位的奖金单价越高,所得的奖金也越可观,奖金会随着节油量的增加呈现出阶梯状逐级递增。最后一层荣誉奖激励通过每季度或者每半年的节能排名来进行奖励。
  3.2.2做到实时与阶段性激励并举。个人节油奖励要及时且有阶段性,一般一个月;系统内部的奖励阶段可稍长,具有总结性,可按季度、半年、年总结进行,这部分的奖金具有一定的平均性是象征性的奖赏。
  4结束语
  影响内燃机车燃油消耗指标的因素综合起来有20-30种居多,因此应用激励理论针对司机操作水平这个可控因素,研究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激励机制。随着近年来油价不断的上涨,现行的柴油单价已经上涨到了每吨7745元(数据由油品公司提供于2013年8月),因此应该与时俱进制定出新的单价不能机械地照搬几年前公司定制的柴油价格,并且根据多种客观条件,进行综合调整,力争取得良好的燃油耗用成本节约效益。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3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许曙明.科学运用激励手段,提高团队战斗力[J].甘肃金融,2003,(3):42-44.
  [3]陈治亚,陈维亚,方晓平,黄宗淼,梁志文.内燃机车运用燃油成本控制激励机制的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月:73-78.
  [4]王维华.内燃机车燃油单耗模块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铁路运输与经济,25卷7期:28-3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