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煤矿人员定位识别卡呼叫响应状况研究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2-14 16:1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红民
分享到:

 

  摘要:阐述了煤矿人员定位系统网络中识别卡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定位识别卡在实际工作中呼叫功能受限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对定位识别卡结构进行改进的实现方法。经在煤矿井下对改进后的系统进行的多次实验证明,其识别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字:识别卡;煤矿呼叫;人员定位;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4)01-0030-01

  0引言

  人员定位系统作为煤矿矿井六大系统之一,在煤矿安全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人员定位网络终端的识别卡,不仅是人员身份识别信息的唯一数据来源,而且也是在关键时刻呼叫对方,确保对方生命安全的重要工具。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卡的呼叫功能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这不仅与井下工作人员的佩戴习惯有关,更主要是与识别卡的结构有关。

  1识别卡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识别卡由电池、电路板、按钮、指示灯(蜂鸣器)及外壳组成。识别卡的工作原理图如图1所示。

  2识别卡的改进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井下工作人员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中,并经常把识别卡佩戴在腰间或装在兜里,听觉很难听到,视觉很难看到。因此,对于声音报警类型的识别卡井上呼叫信号基本没有作用。而对于发光报警类型的识别卡,由于识别卡佩戴在腰间或装在兜里,不在人的视野范围内,更起不到呼叫响应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对人员定位识别卡技术的改进方法。

  2.1改进型识别卡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图

  本文给出的改进型识别卡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图如图2所示。

  从改进前和改进后的工作原理图可以看出,识别卡中的声光报警电路被双触点电路所代替,改进型识别卡把声光报警电路从识别卡中分离出来,形成单独的报警模块。

  3报警模块的集成

  从井下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以及着装来看,报警模块集成在安全帽里最合适,把发光报警模块集成在离眼睛近的地方,把声音报警模块集成在离耳朵近的地方。并在安全帽后面预留一个与改进后的识别卡相匹配的防爆金属卡槽,防爆金属卡槽里面有从报警模块延长来的双触点电路,它与改进后的识别卡双触点电路相匹配。当呼叫信号通过识别卡天线接收后,经过处理器的处理,然后发送到双触点电路,经过报警模块处理来触发报警器。图3所示是识别卡与报警模块的工作原理图。

  据图3的工作原理,如果在井上指挥中心有紧急呼叫信号,井下工作人员就很容易感知到呼叫信号,及时做出响应。

  4结语

  本文根据当前煤矿人员定位网络的实际应用情况,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对人员定位识别卡进行结构改造的方法,并在煤矿井下进行了多次实验,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洪宇.井下人员定位系统[D].济南:山东科技大学,2004.

  [2]游战请,李苏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何颖,鹿剑,郭亮.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研究和实现[J].测试技术学报,2011,25(3):200-204.

  [4]徐宏雷.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

  [5]徐春妹,陈芳芳.井下人员定位系统[J].无线通信技术,2006(3):52-54.

  [6]赵金兰,刁泉.矿山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3.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