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区白刺花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分析(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9-01 13:3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李安定
分享到:

 


  对喀斯特石漠化区灌丛灌木群落演替阶段主要种群白刺花的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在5个样地中出现植物物种共35种,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白刺花、粉枝莓、火棘、灰毛浆果楝、竹叶椒,其频率均大于60%。群落组成类型主要为“白刺花+灰毛浆果楝+火棘+粉枝莓+竹叶椒”,其伴生树种除了有云实、木通、异叶鼠李、马棘等外,还包括石岩枫、刺楸、荚蒾、梗花雀梅藤等多种。研究发现,在喀斯特石漠化区早期群落演替阶段,主要以藤刺灌丛为主,并有多个群落组成类型,而“白刺花+灰毛浆果楝+火棘+粉枝莓+竹叶椒”群落类型只是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区的一种,也是喀斯特石漠化区植物群落的典型代表(表1)。
  3.2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宽度主要反映物种对资源利用的程度,树种生态位宽度越大,其生态适应能力赿强,生存机会越大,分布越广。从表2可知,在灌丛灌木阶段,白刺花群落组成类型中,生态位宽度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白刺花、灰毛浆果楝、竹叶椒、火棘、粉枝莓,在该群落组成类型中这5种生态位宽度较宽,说明在喀斯特地区特别是在石漠化地区早期恢复阶段,其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利用资源充分,成为该群落类型的优势种。在喀斯特石漠化区灌丛灌木群落阶段有很多群落组成类型,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这些种都是这阶段的常见种、广泛种、优势种。白刺花根系发达,特别是在喀斯特石漠化区,岩石裸露率高,土层浅薄、土壤总量少,白刺花在早期恢复阶段作为先锋种,很快适应恶劣环境,对治理石漠化有较好的效果。因为在恢复早期,其有利于遮阴,使一些相对耐阴植物侵入。各个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表明了它们在群落的地位与作用。
  3.3生态位相似性比例
  从表3可知,各种对的生态位相似比例Cih在0~1之间不等,说明在“白刺花+灰毛浆果楝+火棘+粉枝莓+竹叶椒”群落组成类型中物种利用资源的相似程度差异较大。其可能的原因是在该群落组成类型中,优势种较为明显,而其他伴生种分布无规律,大多成集群分布,其物种利用资源的程度有较大差异;另一个方面是在早期阶段,大多物种为阳性树种,由于以白刺花为主的物种覆盖面积较广,一些喜阳物种无法与之共同生长,表明在灌丛灌木阶段,该群落组成类型相对稳定,但该类型一旦受到外界不利的干扰,随着演替的进行,其他喜阳植物占据优势地位,其群落类型将会发生改变。对于相似度较大的物种对,利用资源的相似程度较大,如异叶鼠李与构树(11-12)相似度为0.9861,荚蒾与构树(9-12)相似度为0.9851。
  3.4生态位重叠值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要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时,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物种,或具有相近的生态特性,或对环境因子具有互补性要求,即生态位重叠是两个物种与生态因子联系上的相似性[15]。
  12个优势种构成66个物种对,其中主要种群Lih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04,即0.040.09有18对,占27.27%;主要种群Lhi生态位重叠值为0.04~0.07,即0.044结论与讨论
  1)在喀斯特地区“白刺花+灰毛浆果楝+火棘+粉枝莓+竹叶椒”是喀斯特地区较典型群落组成类型。在该群落组成类型中,生态位宽度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白刺花、灰毛浆果楝、竹叶椒、火棘、粉枝莓,白刺花利用资源的能力较强,在喀斯特石漠化生境中的适应能力较强,并且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固土护坡能力。
  2)在喀斯特地区“白刺花+灰毛浆果楝+火棘+粉枝莓+竹叶椒”群落组成类型中,各种对的生态位相似比例Cih在0~1,物种利用资源的相似程度差异较大。在灌丛灌木群落演替阶段,该群落组成类型相对稳定。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