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大豆作物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镉的富集研究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1-16 11:4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赵本行等
分享到:

 

  摘要:研究镉离子在成熟大豆植株不同部位的富集情况,判断重金属镉离子对大豆植物的生长及其品质的影响。用不同含量镉离子的土壤作大豆栽培试验,通过测定含镉的土壤、大豆根、茎、叶、豆壳、籽粒中的镉含量,得出不同部位镉的富集结果。大豆植株不同部位对镉的吸收能力为:根部>秸秆>叶部>果实。大豆对受镉污染的土壤,具有良好的生物修复作用。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镉;土壤;生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0.005

  当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危害人类的健康。土壤受重金属污染后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并可在食物链中富集,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许多研究表明,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后,会产生明显的生物效应,一定浓度的重金属可导致植物特别是其根部中毒、植株枯萎死亡、产量降低等,而且植物的不同部位对重金属的吸收有效性也不一样。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的去污效果,但由于其价格昂贵和对土壤扰动大,从而限制了它的大面积应用。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相比较,植物修复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并以其治理过程的原位性、治理成本的低廉性、管理与操作的简易性及环境美学的兼容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盆栽大豆,研究农作物对土壤中镉的富集、修复以及农作物的各部位对镉的富集程度。

  1材料和方法

  1.1试剂

  镉标准储备液:100mg·L-1;混合酸(硝酸∶高氯酸5∶1);双氧水(30%);硝酸;氢氟酸;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试验用水均为去离子水。

  1.2主要仪器及工作条件

  主要仪器:AA-70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FA1604型电子分析天平;马弗炉。测定元素镉工作条件:灯电流为2.0mA,分析线波长228.8nm,光谱带宽0.2nm,燃气流量1300mL·min-1。

  1.3样品制备

  在校园空地取土,去除大块石子后分为6组,每组土壤总质量为6kg。加入相同的营养成分(化肥含量相同),且用硝酸溶液完全溶解0,0.4,0.8,

  1.2,1.6,2.0g镉粉分别均匀浇灌I~VI组土壤中,制成6组不同浓度的含镉的系列土壤(I组空白对照组),并将每组分别置于5个塑料花盆(直径0.3m,高度0.3m)。选取饱满的大豆种子,种植于花盆内。各组每隔1d分别浇0.5L自来水。除镉溶液浓度外,各处理其他生长环境条件保持相同。

  1.4试验方法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对播种大豆前、收获大豆后土壤中的镉含量,以及对不同镉含量土壤中生长的大豆根、茎、叶、大豆中的镉含量进行测定,得出大豆植株不同部位对镉的富集结果。

  1.5分析方法

  1.5.1标准曲线的绘制将2.0g·L-1镉标准储备液稀释,得到10.0μg·mL-1的标准使用液,然后分别配制0.00,0.05,0.25,0.50,0.80,2.40,4.00mg·L-1标准系列溶液。按仪器工作条件分别测定各元素标准系列溶液的吸光度值。以浓度值C(μg·mL-1)为横坐标,吸光度值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出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回归方程为A=0.1294x+0.0036,相关系数R2=0.9997。

  1.5.2土壤样品测量将风干土壤样品过0.25mm筛后装于塑料袋内,准确称取0.5000g(精确至0.0001g)栽培前和收获后的干燥土壤样品于50mL具盖聚四氟乙烯坩埚中,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全消解法,彻底破坏土壤的矿物晶格,使试样完全溶解,测定其吸光度。

  1.5.3植物样品的处理及测定采集大豆的根(去除土壤)、茎、叶和果实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然后用蒸馏水冲洗一遍,将清洗后的植物样置于通风干燥处风干,用研磨机打碎过0.25mm筛,以备消解用。称取1.0000g植物样品于瓷坩埚内,用马弗炉在3000℃条件下烘烤8h,再移到聚四氟乙烯坩埚内,加少量去离子水润湿。加入10mL浓硝酸,移至低温电热板上加热消解;若反应产生棕黄色烟,说明有机质较多,须反复补加适量硝酸,加热分解至平静,不再产生棕黄色烟为止,取下冷却。加入5mL氢氟酸,煮沸10min,冷却;加入高氯酸5mL,蒸发至近干;然后再补加高氯酸3mL(根据取样适量补加),再次蒸发产生大量白色烟雾至近干;冷却后加入1%的硝酸溶液25mL,煮沸溶解后,移至50mL容量瓶中;加入1%的硝酸溶液定容得到样品溶液,测量其吸光度值。

  2结果与分析

  2.1栽培前后土壤镉含量

  在对土壤加镉标准系列溶液处理后,测定土壤在栽培大豆植株前后的镉含量变化,见表1。由表1可见,各处理栽培后土壤中的镉含量明显比栽培前降低。

  2.2大豆各部位对镉的吸收和蓄积

  对成熟大豆各部位的测定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大豆植物各部位对镉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其含量分布为根部>秸秆>叶部>果实。用含镉的溶液浇灌大豆各部位的镉含量均高于空白组(Ⅰ)。镉不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镉进入植物的过程,主要是非代谢被动进入植物体内。重金属一旦进入根内,就通过木质部分转移到其他组织。

  2.3镉含量测定结果及精密度

  在置信概率P=95%的条件下,VI组大豆植株中根茎的测量结果为(119.1±0.3)mg·kg-1,叶子的测量结果为(24.02±0.24)mg·kg-1,豆子的测量结果为(7.49±0.11)mg·kg-1,样品中含量值最大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0%,结果精密度较为满意。

  3结论与讨论

  大豆的各部位对土壤中镉的吸收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对土壤中镉吸收由强及弱分别为根、茎、叶部及豆子。这一特征揭示,大豆根可以作为一种屏障或过滤器,来阻止镉进一步向植株叶子和果实中迁移,从而减少其毒害效应。大豆茎中镉含量比果实中的含量高,说明除根系外,秸秆也是阻碍镉进入果实的二次重要屏障。由于根系、茎和叶主要由植物纤维组成,而果实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吸收主要残留在纤维中,而淀粉对镉的蓄积作用较弱。空白试验表明,大豆植株根系、茎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因此,从另一角度来说,大豆植株对受重金属镉污染的土壤具有一定的生物修复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祥峰,王祖伟.城市污泥中镉的去除试验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1):117-119.

  [2]张欣.3种微生物制剂对轻度镉污染土壤中菠菜生长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1):81-83.

  [3]文晓慧,蔡昆争,葛少彬,等.硅对镉和锌复合胁迫下水稻幼苗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26(5):153-158.

  [4]华珞,刘秀珍,夏立江,等.土壤对铜、镉、铅、氟的吸附及改良剂对土壤-植物系统中养分元素有效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4,9(1):57-62.

  [5]孙光闻,朱祝军,方学智.镉污染土壤对小白菜生长及镉和养分含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26(Z1):60-63.

  [6]宋玉芳,许华夏,任丽萍,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对蔬菜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生态毒性[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1):13-15.

  [7]陈燕,刘晚苟,郑小林,等.大豆植株对重金属的富集与分布[J].大豆科学,2006,14(6):93-95.

  [8]匡少平,徐仲,陈书圣,等.大豆对土壤中重金属镉的吸收特性及污染防治[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2(1):28-31.

  [9]徐良将,张明礼,杨浩.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0(3):102-106.

  [10]王崇臣,王鹏,黄忠臣.盆栽玉米和大豆对铅、镉的富集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4):10383-1038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