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2-27 13:0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陈峰等
分享到:

 

  摘要:马铃薯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由于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在现代社会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使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马铃薯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病害,并提出了解决病害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马铃薯;病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22-32-1
  由于马铃薯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具有耐旱、耐瘠薄等优点,其种植范围非常广泛。但是由于病害发生,造成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下降,成为制约马铃薯优质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做好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病害综合防治是农科人员关注的首要问题。
  1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病害分析
  1.1晚疫病
  晚疫病是马铃薯种植中的常见病害,发生区域比较广泛,危害很大。该病的症状是先在染病的马铃薯叶片上的尖端或者边缘部分出现像水渍一样的绿褐色斑点,在该斑点的周边位置会有浅绿色的晕圈。当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病症的叶片斑点就会扩大,并且颜色加重,呈褐色,通常周围还会出现一圈白霉,这种状况在叶片的背部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当叶片比较干燥时病斑处干枯很容易脆裂。染病后,马铃薯的茎部会出现条状斑纹。如果感染该病比较严重时会导致叶片萎缩下垂,直至整株变黑腐烂,进而全部田地的马铃薯枯焦死亡,俗称"曝死"。
  1.2早疫病
  早疫病的危害部位主要在马铃薯叶片,薯块也有可能受害。该病通常情况下先从马铃薯株茎的下部老叶发病,刚感染时叶片上有褐色的小点,随着病情加重,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同心圆形状的病斑,因此又叫轮纹病斑。病斑和未感染病害的部分形成明显的界限,比较容易区分,当感染严重时叶片就会逐渐干枯。如果薯块感染了该病害,病斑的形状会呈现出圆形或不规则的形状,颜色略呈褐色,组织下陷,薯肉变干,继而腐烂变成褐色。
  1.3环腐病
  环腐病又称为轮腐病,属于检疫性病害的一种类型。该病的症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枯斑型,一种是萎蔫型。枯斑型首先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端发病,叶尖、叶脉和叶缘皆呈现绿色,叶肉呈黄绿色,并且形成非常明显的斑驳,发病枝叶的尖端逐渐干枯,病情向上蔓延,最终使全株死亡。萎蔫型的发病位置和扩展状况与枯斑型不同,是从顶部开始萎蔫,染病叶缘稍微向内卷曲,随着病情向下蔓延,马铃薯全株叶片逐渐失去绿色,下垂枯萎,最终植株倒伏而死。
  1.4青枯病
  感染青枯病后,植株有所萎缩,下部叶片首先枯萎,继而变成浅绿色,这种状况早晚会有恢复,持续三天至五天时间之后不再恢复,全株随即死亡。但植株死亡之后叶片仍呈现出青绿色,并且短时间内不会凋谢。叶脉发生褐色变化,茎部出现褐色的条纹,对其进行解剖可以观察到维管束变成褐色,并且会溢出菌液。如果是薯块感染青枯病,病情较轻时不能明显看出症状,感染较重时脐部会呈现出水浸状的灰褐色斑块。切开薯块可以发现维管束变褐,稍微挤压就会出现白色粘稠液体。
  2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病害的防治措施
  由于马铃薯的种植条件较为复杂,病害种类多,常常会使其产量和质量下降。因此马铃薯的综合防治工作应该以农业措施为主、药物防治为辅,二者协调进行。
  2.1成立留种基地,采用无病种薯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马铃薯病害都是由于带病种薯引起的,因此,建立起无病留种基地是对马铃薯病害进行防治的根本措施。在具体进行无病留种时,可以运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事先对马铃薯块进行检测,选出无病种薯建立留种田。另一种是运用实生马铃薯苗进行留种,通过培育无病苗建立留种基地。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