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山东省发展机采棉的前景与对策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2-12 15:3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陈雪梅 张晓洁
分享到:

 

  摘要:山东作为全国产棉大省,大力发展机采棉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本文分析了山东省机采棉发展的现状、前景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机采棉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山东;机采棉;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S233.4-1(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2-0107-05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传统产区,是仅次于新疆的第二大产棉省份。2011年,全省种植面积7526×104hm2,总产78.46×104t[1]。但是山东省的棉花自产率较低,全省纺织业年用棉量近几年保持在400×104t左右,每年产需缺口300×104t以上[2]。2011年,山东进口棉花132.3×104t,约占全国棉花进口总量的39.3%[3]。为解决省内棉花供求失衡,稳定棉花生产,增加有效供给,2011年3月山东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山东省棉花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到2015年,全省棉花面积稳定在80×104hm2,单产1275kg/hm2,总产100×104t以上”的发展目标。但从当前棉花种植现状来看,加快棉花产业振兴的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农民的植棉意愿显著降低,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棉田撂荒的情况时有发生[4]。

  从发达国家棉花产业发展的规律和我国当前棉花产业面临的形势来看,如果棉花生产继续维持目前模式,不仅在经济效益上难以与进口棉抗争、难以与种植粮食等其他农作物抗争,也难以适应山东经济结构调整后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民追求降低劳动强度和节省劳动时间的大趋势。只有实现植棉全程机械化才能解决棉花生产管理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效益差的问题,从根本上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后农业人口减少的趋势。目前山东省棉花耕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以及秸秆还田等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作为棉花生产劳动强度最大、用工最多的棉花采收仍完全依赖人工,严重影响农民的植棉积极性,成为棉花产业实现全程机械化的主要障碍[5]。因此,发展机采棉,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幅度降低棉花生产劳动强度和用工量,将是山东省棉花产业振兴的关键。

  1国内外机采棉发展现状

  机采棉是指使用机械采棉设备取代人工采摘棉花的农业生产方式[6]。国外对机采棉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早在1850年就开始研究机械采棉技术,20世纪40年代,采棉机制造技术基本成熟并开始批量生产。但由于当时棉花品种对机械采摘不适应,机采棉发展一度进展缓慢。20世纪50年代,美国育成了一批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机采棉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到1975年已达到了100%,居世界第一[7]。前苏联自1924年开始研制机采棉机械,1970年机采棉达31.6%,2006年达到60%,棉花较集中的种植区机采棉已实现90%以上[8]。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家棉花生产也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机采棉的实现使这些国家人均管理棉田面积达67hm2以上[9]。

  我国采棉机械和机采棉技术的引进、研究、开发是在新疆建设兵团起步的。20世纪50年代新疆建设兵团从前苏联引进采棉机械,并进行试验操作,但因种种原因而搁浅[9]。1990年兵团又从乌兹别克斯坦引进全套棉田作业机械,根据新疆地区特点进行品种和农艺配套研究,经过20年研究和推广,摸索出了从种植到采收、清理、加工全套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到2011年兵团机采棉应用率已达到了46%[10]。农八师一四九团等甚至达到100%,实现了机采、打膜、运膜、解膜、清理杂质、加工皮棉“一条龙”全程机械化[11]。但是,长江和黄河流域棉区因气候条件复杂、种植模式多样、棉田分布相对分散、加工不配套等一系列问题,机采棉工作近年才开始试点,尚没有实质性进展。

  山东省早在2000年前后就有过引进采棉机械进行试验示范的设想,但一直未能起步。随着棉花种植人工费用的不断上涨和劳动力的逐渐减少,全省主要产棉区(特别是黄河三角洲棉区)已把发展机采棉、实现棉花种植全程机械化提上日程。在省农机部门的支持下,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和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等单位的配合下,滨州和东营市农机局于2012年初制定了农机农艺结合、试验示范机采棉的方案,并在沾化县、无棣县、东营区等建立了机采棉试验示范基地。2012年9月27日,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新疆贵航”购买了首台3行自走型摘锭式采棉机(型号4MZ-3),并于10月份在沾化县李家村机采棉示范基地试采,采净率达到90%以上。在随后举办的全国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座谈会暨机采棉现场会上进行了机采棉作业演示,得到与会专家和代表的认可,实现了黄淮海地区机采棉零的突破。同时,由天鹅棉业提供机采棉清选加工及附属设备,沾化县供销社负责土建和烘干设备,在沾化县建成山东首条机采棉清理加工生产线,基本解决了内地机采棉试验示范中的后续加工问题。下一步东营市将引进六行双膜滴灌精量播种机等先进设备,建立全国首家采棉机4S店,完善维修、保养、驾驶员培训等配套服务,开展棉花生产机械化农艺技术培训,推进棉花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2山东发展机采棉的前景分析

  2.1山东黄河三角洲棉区地理条件适合发展机采棉

  山东棉花生产主要分布在鲁西南、鲁北、鲁西北平原地区。位于鲁北棉区的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地处黄河入海口,每年淤沙造陆20km2之多,是世界上新生土地资源最快的地区。“盐碱旱薄”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部分耕地的主要特征。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2℃,≥10℃积温4200℃,无霜期206d,年日照时数2600h以上;耕地盐渍化程度高,土壤含盐量一般在0.3%~2.0%,盐分以Na+、Cl-为主;地下水位一般在2~5m,地下水矿化度多在2g/ml以上,一般浅层地下水不能灌溉,因而淡水资源短缺,自然降水仅可维持耐旱作物的中低产水平的需要。

  相对于其他作物,棉花是一种耐盐碱、耐干旱、耐瘠薄能力较强的大田经济作物,所以棉花是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农民的首选经济作物。目前黄河三角洲棉区主要包括东营市、滨州市以及潍坊、德州市的部分县区,常年植棉面积33×104hm2,占全省棉花面积的50%。特殊的地理条件也使得该区人少耕地多,仅东营市6.7hm2以上成方连片的植棉农户就有300多家,随着农村植棉合作社的增加,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逐渐提高,目前基本实现了播种一体化、管理轻简化、施肥打药机械化的棉花生产模式。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生产方式已为该区机采棉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条件。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