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析金属矿床成因及寻矿方向——玉龙铜(钼)矿床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1-07 16:2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孙雪峰 尹成伟
分享到:

 

  [摘要]矿体的预测与勘测是一个需要用到各种方法和技术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通过各种方法与技术的综合应用,结合多方面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大大的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构造地质化学是目前矿床预测与勘测的最为可靠和有效的方法。本文结合玉龙铜矿,介绍构造地质化学的基本运用方法,探索构造地质化学寻矿方向。

  [关键词]矿床成因地质地球化学找矿预测

  [中图分类号]P57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12-5-2

  1玉龙铜(钼)矿床概况

  地处西藏东侧区域江达县以西,距离川藏公路大约八公里,平均海拔在4800米左右的玉龙矿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铜(钼)矿之一。玉龙矿矿区总的覆盖面积达到了2km2,现在国家已经探测到的可供开采的矿石储存量包括常用金属:铁650万吨硫铁矿180万吨、铜660万吨、钼15万吨、钨6万吨等;其中还储存了数量比较可观的钴、铋等稀有金属以及贵金属金、银等。探测结果的综合显示玉龙矿整个矿区的矿床整体品位达到了铁0.91%、钼0.026%、铜0.95%。

  据民间流传,清末时期玉龙矿区内就已经开始被开采,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和工业条件,矿藏量和开采数量是远远不能与今天相比的,而且,“玉龙”这样一个汉语名词在藏语中却是被解释为“孔雀石沟”,这样也为玉龙矿增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2矿床地质特征

  2.1地质概况

  地处澜沧江、金沙江和怒江所流经的具有特色的褶皱带所在的青泥洞。矿区的地层也是和地形相似的三叠统;矿区靠近背面的一侧更是分布着厚度达到千米的碎屑岩;与之相对的南侧是超过600米的砂页岩;两侧却是被厚达500多米的夹砂岩包裹住。

  2.2含矿岩体

  玉龙矿矿区内部以花岗闪长石为主,其石料ph呈现出中酸性,还有一些二长斑岩掺杂在其中。玉龙矿的整体矿体品质很高,在矿体中多数的岩体都是有矿物的分布的。而且这些含有少量矿物的岩体大多是花岗斑岩的复式岩体,其中所存在的同位素分析最高达到了55Ma。岩体的整体似梨形,整个岩体呈现镶嵌的形式,裸露而出的部分达到了占到整体的接近一半。

  2.3蚀变类型

  玉龙矿区独特的岩体和地理特征造成了矿区特有的腐蚀变形特征——中心式的对称。从外部开始逐渐的向内部缩进、分带:最外层以角岩化为主;中间位置的分带层逐渐出现了硅化、粘土化等腐蚀特征;中心位置的腐蚀特征主要是硅化以及钾化。

  2.4矿体在岩体之中的分布

  矿体赋存于斑岩岩体之中,从形成至今一直被整个的斑岩岩体所包裹着,不曾受到较为严重的腐蚀和破坏。玉龙矿的主矿有三个,图1中所标注。Ⅰ号矿的整个矿体呈现出一个圆筒状,这是由于表面包裹的角岩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矿体形式。Ⅰ号矿也是三个矿脉最大的一个,裸露出的部分就几乎占到了整个玉龙矿区的1/4,金属平均品位也是非常高其中钼0.03%、铜0.53%,整个Ⅰ号矿所含有的铜的储存量占据了整个玉龙矿的38.5%。其余的两个矿分居Ⅰ号矿的两翼位置,把整个Ⅰ号矿包夹在其中,所含金属的品位也是很高的,Ⅱ号矿占到22%,Ⅲ号矿约占40%,这两个矿的平均厚度前者在45m左右后者更是达到了70m的厚度。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