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宣传健康知识应考虑民俗因素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2-22 14:0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赵翔
分享到:

 

  【摘要】民俗是一个地方的民众所具有的传统习惯,精华与糟粕并存。本文以傣族的烟俗为例,分析了傣族的吸烟行为受到该民族传统烟俗文化的影响,因而提倡戒烟也需要考虑民俗文化因素,不能操之过急。

  【关键词】民俗;傣族;烟俗;健康促进

  我们知道,英文所说的“民俗”(folklore)一词,字面意义为民众的知识。其内容甚为广泛,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巫术、占卜等,都是民俗的范畴。正因如此,民俗也是包含着精华和糟粕两方面的,而无论是精华的还是糟粕的,我们都应该做到平等的重视。就像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所说的:“即使是俗气的没有价值的事也不应该小看”。

  新中国建立至今,政府已经多次对民俗中的陋习进行改革,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时至今日,一些骇人听闻的、包含民俗色彩的事件,依然可见于报端。比如,在2013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里,一个哈尼族小伙和一个汉族女子结婚,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村民以孪生子不吉利为由,逼两人离婚。最后,他们被迫宰了10头牲口请全村人吃饭,并让“龙巴头”(村里最有威信的长老)做法事“消灾解难”。类似的事件不难让我们发现:许多民俗文化中存在不良的甚至恶性的一面,而对这种现象的改革,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本文以傣族的烟俗为例,旨在说明理解民俗文化对健康促进的关键意义。

  一、傣族的烟俗简况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聚居于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和孟连等地,其历史可上溯到一千多年前。由于傣族的居住地处于亚热带,雨水和土壤条件优越,所以盛产水稻、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这样的自然条件,成为傣族烟俗盛行的一个基础。过去,绝大多数傣族人自己种植烟草、自己加工、自己吸烟,还将剩余的拿到市场上出售,增加收入。在这种经济活动背后,更有灿烂多彩的烟俗文化。首先是种烟、切烟、晒烟和藏烟这些过程,都很有讲究。其次是傣族少男和少女,在人生中的某些时间,都要分别学会吸烟与嚼烟。此外,在婚礼、赕佛做摆、敬神、走亲访友等社会活动中,烟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傣族医学里,烟草(西傣称为“雅亮”,德傣称为“芽闷”)也拥有刀伤、皮肤瘙痒、疔疮肿毒、灭鼠、护齿等功效。

  如今,虽然年轻傣族吸烟的习俗已经改变,不再用传统的手工卷烟,而是去商店购买工厂生产的香烟。不过,傣族深厚的烟俗历史,对傣族后代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发表于1989年的一份吸烟调查结果显示,当时约有34%的傣族为吸烟者,而男性占65.94%。这份调查过去了二十多年,傣族人群的吸烟现状如何,尚缺一个量化的统计。但即便以当时的数据来看,半数以上的男性吸烟率,也是值得卫生部门注意的。

  二、通过理解民俗来促进健康

  正如本文开篇所举的例子那样,傣族的吸烟行为背后,也有一些不良的民俗。而且,吸烟的危害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种行为必然就是一种有害的陋习。不过,武断地“改革”这一陋俗,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因此,为了降低吸烟对傣族的危害,降低傣族人群的吸烟率,我们不能绕开这个人群独特的烟俗文化。

  傣族社群中,烟俗文化的存在,已使吸烟行为成为社会化的一部分。男性在成长到一定岁数时,就会按照社会背景中所提供的“符号”,表现出社会期许的样子。吸烟被视为一种男性化、阳刚的表现,一旦个体掌握了吸烟行为,便在这个群体中被解释为“男性化”。这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并强化了吸烟行为。同时,随着现代化的加剧,外国主流文化中类似的烟草暗喻,与傣族传统烟俗观念不谋而合,也会加剧吸烟行为。

  有鉴于此,当地卫生部门的宣传工作,应当结合一些已然存在的、影响广泛的观念。就如汉语中有“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一类的俗语,傣族也有“每匹竹笋叶都会有毛,世上男人个个会抽烟”,还有抄经人所说的“花开了,到一定的时候花又要凋谢了;抄书的人,手写酸了,要停笔休息一下,抽一根烟……”这些常民理论(laytheory)或民间理论(folktheory),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人们对烟草与健康的知识匮乏,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当然,在吸烟行为这样的民间陋习上,全面的推行卫生教育宣传,甚至从法制上强力禁止,都是难以实现的。经济是产生和持续这种陋习的根本原因,因而也是推进改革的最大阻碍。再加上文中所说的文化、社会因素,这个问题也就变得更复杂。

  三、小结

  综上所述,傣族的吸烟行为,从健康的角度来讲,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而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讲,又是一种民间陋习。当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傣族的吸烟状况与整个中国的吸烟现状并不相悖,故也可算作一种既有特殊性、又有共同性的现象。这种行为的存在和持续,与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以傣族烟俗为例,我们可以窥见一些健康促进、卫生保健的工作,需要考虑文化这个重要的因素。这对于民族地区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参考文献】

  [1]查·索·博尔尼.民俗学手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2]岩本通弥.以“民俗”为研究对象即为民俗学吗——为什么民俗学疏离了“近代”[J].文化遗产,2008(2)78-86.

  [3]戴振华.勐海这对双胞胎终于回家了[N].春城晚报,2013-11-2(A218).

  [4]刀承华.傣族文化研究论文集(第一集)[A].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5]曹成章.傣族社会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6]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民族药志(第二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7]郑昆生.云南省吸烟情况断面调查报告[J].云南医药,1989(2)136.

  [8]娜仁图雅.民间陋习的法律规制研究[J].前沿,2012(5)74-7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