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你是“吃货”吗?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09 20:2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于子晴
分享到: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词汇“吃货”网络流行用法,语义及其感情色彩的改变。并运用认知语义学基本理论对其语义变化做出解释。

  关键词:吃货;认知语义学;货

  一、“吃货”变了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重要的是,一部介绍饮食的记录片,竟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这部被誉为“吃货指南”的大型美食纪录片,在央视开播以来,以震撼视觉的细腻画面呈现大江南北的特色美食,刺激了人们的味蕾,更唤醒了人们的美食记忆,于是有人说,口水和泪水齐飞,有人说,才下舌头却上心头。(新闻纵横 2012年5月24日)

  随着电视美食节目的热播以及微博网络文化的流行,“吃货”一词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2012年央视记录频道热播的美食大型记录片甚至被称为“吃货指南”,可见该词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传播。这里“吃货”指有超于常人的食欲和口感,搜罗各地美食,不浪费食物但也不迁就的美食爱好者。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吃货”的含义是“指光会吃不会做事的人”,可以发现“吃货”的概念和感情色彩都发生了改变。

  二、“吃货”与“货”

  “吃货”在传统各地历史文化和方言发音中解释如下:

  (1)黄婉氏制止道,“把脸打肿了,客人就不找她了,你们全是卖烧饼的不带干粮——吃货!都给我躲一边去。”(蒋寒中《天桥演义》三回 来源:中国歇后语大辞典)

  (2)“你跑蟠桃宫,跑娘娘庙,跑到哪儿你也是吃货!”(话剧《小井胡同》)来源:汉语方言大辞典)

  (3)“我的操心受累是为了你们这一群没有用的吃货!教训我?真透着奇怪!”(老舍《四世同堂》来源:CCL语料库检索系统)

  (4)有些投资者因在下跌半途中吃货,结果惨遭被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判明底部就进场了。(《股市宝典》来源:CCL语料库检索系统)

  上述例句(1)(2)(3)中,“吃货”是对人的蔑称,产生意义的关键是“货”字。“货”原指货物转以称人,表示骂人或开玩笑,如《西游记》三十一回中有“夯货”。《儒林外史》十二回中有“不中用的货”。因为“货”的贬义色彩,是其它词或语速加上“货”字都有了贬义色彩,一般为对他人的詈语或玩笑语,如“蠢货”“宝货”“骚货”“货色”。(4)“吃货”指做手在低价时不动声色买进股票,这里的货代指股票。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可以对“货”由物指人做出解释。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一方面源于身体经验,强调概念与感知有类比相似性,另一方面又认为语义是基于人类认知与概念结构的,是人们通过互相理解而达成的共识。即语义具有体验性、主观性、互动性。以“货”字为例,我们的大部分推理来自身体和空间的体验,这是抽象概念的基础。当其再进一步运用理性思维以及想象力建立起立体的思维空间,不难完成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五花八门的货物的类比。人对自我的身体经验是抽象概念的基础,这也可以解释像屌丝、白富美等大量的网络新词汇,作为人称出现,才比较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三、从“货”到“吃”

  “吃货”新解中“货”字发音弱化,重点在“吃”字。如果“货”字的演化是我们的身体经验的外化,那么如今“吃货”的中性甚至特定语境的褒义色彩应归于人们主观因素的内化,即语义的主观性和互动性。使得“吃货”改变的是现代人对“吃”的态度。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生活品质的提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千年传承的饮食文化随着电视节目以及网络媒介的传播得以发扬。这与之前在温饱问题尚且得不到解决的年代,勤俭节约才是美德,所以爱吃会吃能吃无疑是以其相反好逸恶劳的象征中运用的“吃货”一词形成了反差。其本质就是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及其为人们带来生活理念的转变。使得传统用法的“吃货”逐渐被赋予了新生的涵义。该词也逐渐在大众的理解中达到共识,成为爱吃、会吃、能吃的人成了懂得享受生活的代名词。由此可见,现在的“吃货”大多是新词的应用,可用于自称和互称,语义色彩略带褒义特指最爱吃和最会吃的美食爱好者,可用于对他人或自我的调侃。可见此“吃货”非彼“吃货”。

  从猪肉炖粉条到金华火腿,从龙井虾仁到新疆烤馕。人总离不开“吃”字,里面有妈妈饭菜的香味,有在外游子的乡愁,有恋爱男女的甜蜜,在舌尖上寻找中国,在美食中升华感情。当吃以不仅仅为吃,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感情以及对于人生的态度,做个真正的吃货又何妨?(作者单位: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语言学M.L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7

  [2]李晨.从认知语义学看汉字“要”的原型与词义引申 J.课题研究,2009.

  [3]Saeed.Semantics M Blackwell Publishers Lid M,2000.8

  [4]张再红.“吃”的隐喻映现规律分析 J.语言研究,2009.10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