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卷入欺负行为各角色人格特质的研究综述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5-09 19:3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周佳等
分享到:

 

  摘 要 由于欺负现象都在每个人特别是童年期、青春期都会存在比较长的时间,所以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被认为是这种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人格特征能够对欺负和受欺负的现象发生具有较强的预测性。所以本文从概念、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特点等方面对校内欺负行为各个角色的人格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概述。

  关键词 欺负者 受欺负者 人格特质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欺负行为(bullyin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并且以力量不对称为特点的,以身体暴力、社会排斥、威胁、破坏或言语为形式的故意伤害行为。已有文献证明:欺负行为导致的,除了身体伤害外,长时间受欺负的儿童,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业下降、厌学情绪上升、自越来越缺乏尊心和自信心、抑郁易感人群、焦虑水平上升经常表现的躯体特征是头痛或者是腹痛等、睡眠质量较差,因焦虑导致失眠、梦多等相关症状,长期处于被欺负环境中的儿童或中学生若没有的好较好的环境和自我心理调整,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学生选择自杀的方式来获得解脱。①②③反过来,若是经常欺负他人的儿童,则会招致同伴群体的社会排斥从而导致人际交往适应性的困难,长时间会形成攻击性人格。针对对以往研究的归纳和分析,以下是欺负现象的差异和共同点。

  1 研究欺负现象的主要方法

  当前针对欺负现象的主要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后包括以下四种:

  表 1 研究欺负现象的主要方法

  2 欺负者群体的主要人格特征

  欺负者群体主要是指长期或高频率地欺负他人的儿童或青少年。奥威尔斯④等人的研究发现,在缺乏有效干预的情况下,欺负者通常长期内适应不良,欺负行为也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甚至其成人后犯罪的概率也远远高于一般儿童;并且奥威尔斯认为欺负者应有某种程度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才能使欺负行为得以现实化。比克维斯特等人对儿童自我认识的研究发现,欺负者对自我冲动性的评价远低于一般儿童,而且在情绪化维度上的得分也较高。⑤这表明,欺负者可能缺乏基本自我控能力,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缺乏“理智性”,并对外呈现出“动作化”的人格特征,“动作化”人格主要是指通过行为动作代替语言或其他理智型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想法和需求,已达到缓解内心的冲突和压力。拜恩通过使用人格量表开展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发现了欺负者攻击性与情绪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冲动型、敏感性、情绪性是导致欺负行为的重要可能因素。换句话说,个体对外界给予的社会性刺激极其敏感,但关键是该类个体缺乏合理的应对能力与机制,抵抗压、抵抗挫折的能力较低,所以当人际冲突产生时,个体易受到情绪和非理性冲动的支配,采取“直接的动作化”方式武断而非理智地控制和解决问题。⑥⑦⑧

  3 受欺负者群体的主要的人格特征

  人们对受欺负现象的看法和观点是多样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并且得到众多研究者认可的是奥威尔斯给出的定义: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反复受到一个或几个同伴欺负或伤害的现象。一部分研究认为,受欺负者群体都是过分顺从的、被动的。还有的研究通过观察认为存在另一种不同于前一种意义的受欺负者,他们是挑衅型受欺负者或攻击型受欺负者。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受欺负者群体,我们将传统意义上的受欺负者称为被动型受欺负者;另一类就叫做挑衅型受欺负者或攻击型受欺负者。人们对被动型受欺负者的认识是:这类群体在受到欺负时几乎从不采取反击行为,这一群体具有非常显著的消极自我概念和自我认识,表现出浓重的自卑感,自尊心较弱,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比较内向,情绪易波动和易产生心理挫折感,易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奥威尔斯指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型受欺负者,挑衅型受欺负者或攻击型受欺负者虽是受欺负者,但他们易怒、不安且具有敌意,这类群体可能有精神不集中或注意力缺失的现象,或是具有过度兴奋的特质,他们性情暴躁,容易激动,喜欢主动奚落、嘲讽他人,这类群体除了具有行为问题外,还有具有情绪障碍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受欺负和他们的性格等特征有关。⑨⑩豘

  4 旁观者群体的主要人格特征

  当然除了欺负群体和被欺负群体以外,还存在着一个相当大的旁观者群体。旁观者群体指既不是欺负者也不是受期负者的人群。已有的研究表明,这类群体的个人发展状况比较良好和正常的,在早期的依恋类型中属于安全型的个体,能与他人和平共处的,能使自己远离或避免欺负,能成功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等。因此我们不能忽略欺负现象以外的群体,他们在校园欺负现象中所担任的角色受人格特征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豙

  由于受他人欺负和欺负他人的现象能够保持相当的时间,因此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被认为是欺负/受欺负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某些人格特质是可以对其行为具有较强的预测性的,所以对卷入欺负行为的各个角色的人格特征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