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新媒体设计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1-09 12:5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吴小勉
分享到: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逐渐在当代社会中普及,读者可以借助于网络通讯快速、便捷地了解国内外的实时资讯。如今新媒体在新闻界已占据了重要地位,如何设计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媒体形态已成为当代新闻人思考的课题之一。
  新媒体的设计问题不可以封闭和孤立的探讨和研究,而是需要结合当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去深入分析。在我国当代社会中“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文化思潮已逐步显现,因此有必要结合“后现代主义”来反思新媒体的发展方向。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
  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认识和把握可以从“可性能”入手,这也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等意识形态的重要区别,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1.高度自由和创造的精神[1]
  “后现在主义”对于“现在主义”以及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并辩证地从“现代主义”和传统文化中吸取各种养料,因此“后现代主义”的高度自由精神首先并不是对于传统的彻底否定,而是反思和辩证的包容、接受和利用。创造精神在于对一切固有形式的突破。为了追求高度的自由,“后现代主义”可以突破现在的学科划分、固有的设计结构等外部障碍的约束,不断创造新的设计构造体系。
  2.社会全体民众大胆表达自我的精神
  “后现代主义”强调的自由与创造的权利并不局限在社会的上层建筑、知识分子,而是全民享有的自我表达的权利。因此“后现代主义”包容的文化具有高度的丰富性和多元化特点。
  3.不以自身为中心,也不以任何事物的存在为前提
  高度的自由在设计学领域就是不隶属或局限于任何风格或流派,因此从艺术设计领域分析,“后现代主义”设计与之前出现过的“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以及“国际主义”风格完全不同,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一种设计风格,而是一种对设计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追求的可能性实质上是摆脱“现代主义”中各种固化的形式和表达中的障碍,使社会中的全体民众可以更多地参与表达和创造。近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依然为消除形式上的障碍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而全民参与表达这一民主化思潮更使得“后现代主义”设计所服务的对象变得更为广泛。
  二、后现代主义与新媒体设计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虚无和空洞的,它对我们所生活的当代社会已经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在新媒体领域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设计和制作而成的“博客”、“微博”等互动交流平台,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交流和自我表达的可能性,表达的手段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使用,图片、视频、音频、GPS全球定位信息以及各种动画图标和符号都可以成为表达的新形式,表达和传递的内容也是更加多元化[2]。这种普遍参与的多元化意识形态以及全新的表达方式正是“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生活的真实体现。
  高科技的发展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和表达自我的可能。数码相机的发明使用户省去了购买胶卷和照片打印的开支,增加了普通民众参与摄影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更多数码照片的最终载体并不是纸质的相片,而是运用网络技术搭建的“微博”以及“个人空间”,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或是素不相识的浏览者传递着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表达和审美趣味。数码摄像机以及随之搭载的大容量存储设备的发明和普及使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记录下自己身边的映像,国内著名的视频网站“土豆网”更是提出了“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的理念,这是非常鲜明的“后现代主义”观点,是未来新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