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低碳城市建设中的政策保障体系分析(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08 20:0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闫理等
分享到:

 

  需要指出的是,城市有一个强健的生态服务体系,对低碳目标的实现是必要的。以水为例,如果一座城市拥有足够强大的水资源涵养净化系统,其供水的能耗和碳排放就会显著降低;如果城市水体、林地和农田等拥有较强的水质净化功能,则城市污水净化的能耗和碳排放也会相应降低。

  2、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层面

  严格来说,我国城市规划领域中尚无有关低碳城市的政策法规和相关制度,关于生态城市,也只是在污染治理、绿化和水源等方面有分散的规定。这一问题之所以存在,主要还是因为国际国内都缺乏研究。例如,对于一定规模的城市,怎样的人口密度是最为节能的?常说公共交通是低碳的,但究竟怎样规划一座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才是最符合低碳原则而在经济上又是可行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规划领域中有太多,所以表面上的问题是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本质上却是相关的研究和基础积累不足。

  建筑设计领域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早。即使低碳建筑是近年来的概念,但节能建筑设计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我国相关研究虽然没有日本等国活跃,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在此基础上,我国通过多种形式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其中法规主要有国务院出台的《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住建部牵头出台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这表明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推进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民用建筑的节能标准体系。但应该承认,对于建筑这样一个涉及几十个行业的领域而言,政策体系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城市的运行层面

  各类民用建筑和公共设施在运行中能否节能,是影响低碳城市建设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政府的管理制度看,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建筑能耗统计和能效审计的制度和标准体系,据此确定用能定额,建立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和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在存量建筑的节能改造上,当前急需的是为普及合同能源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但国内普遍未能认识到的是,合同能源管理的本质是一种金融服务,需要从金融体制上获得突破。

  低碳城市运行管理中一项最困难的制度,可能是基于设施生命周期碳消耗最小化管理。对于一项设施而言,其碳排放最小需要分解在建设、运行、管护和维修等各个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的碳消耗总和最小化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就一项设施而言,其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建筑材料、设施设备和施工中的能耗,最终会形成沉淀在该项设施中的碳足迹,或可以称之为“存量碳”。其碳消耗的最小化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合理的定位和投入。任何豪华与奢侈都是以碳足迹的增加为代价的,过度建设必然导致碳消耗的无效率。二是设施的生命周期。其服务的时间越长,存量碳摊薄于一个时间段的数量就越少。另外,设施运行管理和维修的碳消耗也是必须最小化的。基于生命周期的成本和能耗管理,是科学实现碳减排的基础。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可以说尚未起步。

  4、城市生活的低碳化

  我国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例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或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绿色社区创建等,其实都涉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广泛内容,从而也必然涉及低碳城市建设。总的来说,相关政策法规主要是倡导性的,远未建立起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能够起到规范作用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在低碳生活方式的内涵上,当前的倡导内容也显得狭窄,主要集中于居住节水节电、生活垃圾分类分投之类。更为广泛的低碳生活选择,如就近就业、在家办公、以更广泛的信息服务替代城市的物质、人员流动等,都尚未纳入甚至是倡导性的政策范畴。

  三、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不仅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要求,更是一项由政府推动、民间广泛参与的行动。正是因为如此,建设低碳城市的保障措施涉及的诸多方面中,政策保障显得尤为重要。要落实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保障,可以从低碳产业、低碳消费和污染治理、城市规划、城市运行、城市生活这“两个领域,四个层面”来构建、完善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

  (注:【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122013240195,项目名称:低碳城市建设中环境法制供给。)

  【参考文献】

  [1] 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2] 刘志林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6).

  [3] 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4]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4).

  [5] 戴亦欣:低碳城市发展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6] 袁晓玲、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与体系建构[J].城市发展研究,2010(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