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本文以湖南三个区县、七个乡镇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分析了湖南小城镇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特点以及相关主要经验和做法。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湖南虽然赶不上东部及沿海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但是借鉴了发达省份的建设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积极探索,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值得其同一梯队及追赶梯队的省份和地区借鉴。
一、湖南小城镇建设的基本特点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约53%,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南省城镇化水平并不高。根据湖南省发展改革委数据,“十一五”期间,湖南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37.00%提升至2010年的43.30%,年均提升约1.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同期水平0.13个百分点,居中部六省第四位。
望城区总人口54万,2011年成为长沙市第六区;宁乡县人口135万,隶属省会长沙;攸县人口80万。新康、乔口、靖港、格塘、铜官、金洲、新市人口均不到4万。提高城镇吸引力,促进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更多地向城镇聚集,是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其城镇化发展有以下特点:
(一)县级城镇坚持工业带动
三县区均把“兴工强县”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以产业园区为重要平台,以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扩大增量,盘活存量。
望城区坚持“工业主导、城乡统筹”发展方针,按照“工业兴县、园区兴工”的思路,建起了全国首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的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和全国第一家食品工业园区——湖南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近年来,入驻望城投资兴业的企业已达600多家。
宁乡县2012年县域基本竞争力挺近全国百强。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40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116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食品、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65%。新增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08家、税收千万元以上企业14家。
攸县境内矿藏丰富,大力发展矿业采掘。已探明煤、铁、锰、钨、铀、铜、金石膏、大理石等矿藏资源20余种,尤以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3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区县的制造业产业规模虽然较大,但在区域分工中的位置并不高,自身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层次和总量都相对不高。
(二)中心城镇培育特色产业
为提升小城镇的吸引力,当地政府多采取改善外观形象、加强服务配套、准确产业定位的方式来突出特色。
望城在小城镇建设中充分发挥临江近城的优势,充分运用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走城镇建设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道路。2012年,望城提出了要建成“大花园、大观园”的口号,把全区城镇建设分成现代都市型、特色旅游型、绿色生态型三种类型,不仅要求各城镇干净整洁、山清水秀,而且还要各具特色,不能千镇一面。
在服务配套方面,按城市市政标准,在每个中心镇实现配置一所达标学校、一个中心医院、一个集贸市场、一套污水处理系统、一条特色街市、一所敬老院,城乡用水、用电、通讯实现同网同价。
望城注重准确定位各镇的产业发展:古镇靖港依托旅游为产业支撑;渔业发达的乔口以商贸为主打,配合古镇旅游卖点;铜官着力促进传统陶艺与文化产业、工业旅游深度融合;新康等依托戏曲、酿酒等民俗文化和技艺,探索戏乡发展之路。
(三)城乡一体化试做土地文章
湖南在城镇化进程中,也有一些小城镇积极探索做活土地文章,寻找让土地变资本,使农民既依靠土地致富又摆脱土地束缚的新农村建设方式。在宁乡县金洲镇关山村,当地政府探索建立农村土地节约利用、集约经营,城乡一体、优化配置,有序流转、开发增效,收益共享、致富农民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新制度。通过国土综合整治,推进村庄整理、道路整理和土地整理,鼓励村民住房由平房向楼房转变,大院向庭院转变、分散向集中转变,宅基地由耕地向荒地转移、平地向坡地转移。将整理出来的旧宅基地、菜地和疏林地进行有效开发,新增耕地950亩,节约建设用地近400亩。通过招商引资用于项目和旅游开发,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和90余家农家乐,帮助农民改变居住环境、增加收入。
(四)农业资源开发初见效益
湖南广大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当地一些小城镇立足于实现农业资源“就地开发、产业就地成型、农民就地就业”。望城、宁乡等地的一些乡镇,发挥临江近城、交通便利、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规模经营、科技应用、产品开发,以“农事体验、农家休闲、农业观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当地农民企业家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农业旅游观光休闲生态园、集体农庄企业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这些项目和企业带动了周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且其雇佣工一般有八成来自周边农村。
(五)“两型”社会理念逐渐普及
近年来,湖南省努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两型”城镇建设理念已经渐入人心,一些小城镇在环境保护方面树立了典型。
(六)小城镇发展质量有待提升
受传统机制的影响,湖南小城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地上设施、轻地下设施,重新区开发、轻老城提质,重增加建设用地、轻集约节约用地,重城镇发展规模、轻城镇发展质量的倾向。小城镇主要发挥一般性集镇管理和区域性贸易职能,其综合承载能力、功能配套设施、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小城镇政府工作以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为主,没有突出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小城镇在村镇规划、审批、监察等方面没有一级政府的管理权限,没有独立的财权,税收大多上缴到上级政府。小城镇在本辖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和农村设施的建设上,没有投入的实力。
此外,全省小城镇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株潭地区城镇化平均水平达60%,而全省72个县平均城镇化率只有33%左右,低于全省43.3%的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湖南环特大城市群之外的其他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
二、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突出体系构建,加强布局规划
近年来,湖南省提出建设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格局。到2015年,全省目标城镇化水平要超过50%,建成特大城市6个(长沙、衡阳、株洲、湘潭、岳阳、常德),大城市6个(郴州、益阳、永州、邵阳、娄底、怀化),40个县(市)中心城区人口过20万,50个建制镇镇区人口达3万以上。
湖南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抓好34个示范镇建设,重点支持100个中心镇和151个特色镇的发展。中心镇要实施扩权强镇,着力增强镇区非农产业集聚能力,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人居环境。特色镇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发展。
望城、宁乡、攸县三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在湖南全省区县里属于靠前,其中,望城、宁乡更是位居全省前四名。这些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拥有共性,即强调总体发展布局,制定各项总规、控规、详规及设计齐全的规划体系。按照推进新型城镇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
(二)突出产业培育,注入发展活力
小城镇始终把产业作为立镇之本、强镇之基,通过产业聚集完善城镇功能,通过城镇发展带动产业聚集。
从产业结构来看,产业培育一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托于本地天然资源的采矿业,如攸县的煤矿业已具备产业聚集规模;二是农林牧渔业以及相关现代农业,各相关区县除从事粮食作物生产,更大力推广经济作物种植,积极发展休闲观光等新型农业业态;三是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一些区县通过兴建工业园,吸引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企业入驻;四是以旅游商贸并带动相关住宿和餐饮业。各区县、乡镇充分挖掘自身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建设休闲旅游度假村、步行街等形式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从产业培育方式看,靠近长株潭都市群的望城、宁乡在招商引资方面拥有地缘优势,因而产业聚集与城镇化建设基本同步进行;而地理位置稍偏远的攸县,则城镇化框架建设在前、寻找产业支撑在后。攸县正投资兴建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就是一个先筑巢再引凤,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案例。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