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试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30 16:1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张晖颖
分享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巨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城镇化发挥了并且将仍然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只有城镇化而没有相应的人的现代化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着重从住房、教育、医疗、户籍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入手具体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人;现代化

  一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进行城镇体系建设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发展小城镇,而且包括特大城市及大中小城市的建设问题,其本质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1978年,全国城镇化水平仅有17.9%,而到了2007年我国城镇化人口比重已达到44.5%,到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5亿人,其中城镇人口7.1亿人,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52.57%。35年间提高了34个百分点。迅速提升的城镇化水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巨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城镇化发挥了并且将仍然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在中国近10年年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贡献了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点,新增投资需求达6.6万亿元。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以2010年为例,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农村居民多消费9089元。未来几十年中城镇化将是中国最大的內需潜力所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靠。

  然而,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城镇化过程中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一些地方城镇化见物见利不见人,采取低价征地、高价卖地的“土地财政”模式,忽视甚至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将城镇化简单化为房地产化,人为造城,造成许多触目惊心的“空城”、“鬼城”,让高企的房价吞噬了市民的未来幸福;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2亿多农民工“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的功利主义“二元态度”,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羁绊以及其他人为障碍,大量农民工并没有实现“人的城市化”。总之,部分地区冒进式城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有鉴于此,中共“十八大”提出走城市建设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也是人的现代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推动财政金融、户籍制度、公共服务等改革和行政区划等调整的关键平台。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当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经济升级版的主要路径之一。

  二

  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多层次的、动态的概念,包括社会经济技术各个层面的同步变革过程,从经济角度看,现代化意味着从初级的自然经济向技术聚集的工业经济以及向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转变,从简单、初级的经济结构向复杂、高级的经济结构转变;从政治角度看,现代化意味着从依附型的政治文化向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转变,从封闭的“任人唯亲”体制向开放的“选贤任能”体制转变;从社会角度看,现代化意味着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进步性历史变迁。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也是核心。人的现代化作为一个与社会现代化相统一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是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而出现的。英格尔斯在《迈向现代化》一书中提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以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

  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意味着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也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个人进步、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人的现代化与整个社会进步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种整体进化或转化。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进步是人的现代化前提;现代独立人格的形成和潜能的发挥是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反映;人的综合素质提高是其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和必然结果。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看,实现人的现代化,就是推进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即推进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现代转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过程中从农村转移出来的2亿多农民生活在城镇里却没有得到城镇户口及享有城镇居民待遇,其身份依然是“农民工”而没有市民化,硬件上的物质的城市化、现代化与软件上的人的“非城市化”、“非现代化”并存,这样的传统城镇化实质是将农民利益“边缘化”,其人力资源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没有得到结构升级,进而影响了工业化升级进程。

  三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涉及到国家社会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要真正发挥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根本的是对现有制度的改变。 正因为如此有学者将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称之为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私合营改造、30多年来的改革开发之后的“第三次社会变革”,有着极大的广度与深度。

  首先,城镇化本质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要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必须改革户籍制度,淡化城镇户籍的福利属性,把户籍制度变成一个登记管理手段,建立一个城乡一体化但又与相应生活所在地的义务和权力对等的身份认证机制。

  其次,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在总量超过2.6亿农民工中,至少还有20%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在城镇中正常入学就读,还有70%的农民工除工伤保险外没有参加其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基本无法享受到城镇保障性住房。城镇化最理想的状态是,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因此,通过养老、医疗卫生、基本居住权等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改革、完善,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使农民市民化。

  再次,由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目前农民工“在城市挣钱,回家乡花”的状态得到扭转。通过可持续的地方财政收支体系和公共服务的财政来源,保证从农村转移向城市的大量劳动力可以享受公平发展机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接受更多高等教育、职业培训、文化娱乐等,使自己的劳动能力得到提升。

  最后,努力促进社会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是集聚资本的过程,并不包容农民,是排斥性的增长,缺乏社会包容和社会融合。社会融合,是指要消除任何形式的社会排斥,要使所有的社会成员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并且努力消除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和裂隙,消除城市居民利益群体的偏见与阻力,培养农民的市民意识,使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包容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都能够无障碍地融为一体。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资料

  [1]侣传振 安全经济学:农民工市民化行为的文化逻辑[J] 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0,(1)

  [2]郭星华,李飞 漂泊与寻根:农民工社会认同的二重性[J] 人口研究 2009,(6).

  [3]张天昱 中国农民工问题已存在多年,融入城市需制度变迁[N] 人民日报 2011.4.7.

  [4]《人的现代化》 [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 等 著 殷陆君 编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