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2)
(1)借助材料的文化内涵
原生的自然材料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内涵,是地域个性的活标签。旅游景区标识作为一种视觉形象,注入地域性的文化内涵极其重要,一些原生材料本身就带有美好的寓意,例如人们常用石头比喻坚定的信念,用石交指代牢固的友谊。我国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用“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来诠释石头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泰山景区的标识系统设计中充分利用了泰山原石,体现了泰山“石敢当”吉祥、刚毅的石文化内涵(图1)。
(2)利用材料的肌理
移植和放大地域文化,可以使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内涵更丰富。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中的视触觉感是由造型材料的固有质地及材料表面的肌理造成的,它的不同视触觉感会传达给我们不同的信息和判断,在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中,经常借助自然材料固有肌理的视触觉,来设计要传达的信息和内容。增添肌理元素可以给平淡的设计带来意外的效果和新意,从细节设计上接地气,充分体现地域文化个性,与信息状态、属性吻合。例如:西班牙格埃尔公园利用当地的原石采用不同肌理作为标识的基材,表现出古老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对比以及西班牙人细腻,坚忍不拔的民族气节(图2)。
2.汲取地域文化元素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充分概括了文化的地位及重要性。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风俗文化丰富,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在世界独一无二。地域性图文大量存在于当地的织绣、年画、剪纸、壁画、脸谱、皮影、民族服饰、戏曲、建筑、民俗活动等艺术形式中,它是一个地域长期积累、沉淀、传承下来的艺术成果,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将其运用到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设计中,不仅体现了历史文化价值和视觉审美价值,也反映了时代需求。
(1)利用民间艺术形式
民间艺术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如皮影、蜡染、泥塑、剪纸、竹编、草编、年画、绣花、狮子舞、木雕等等,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和民间艺术相结合,能够形成差异性及独具风采的艺术特征(图3)。民间艺术是在具体民俗生活中原发的艺术形式,它的产生、发展、传播、消失都要受某一地域内生产、生活、人文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形成独特的地域符合特征。因此民间艺术作为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本身。
(2)参考传统图形
中国的传统图形往往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在造型的背后富含美好喻意,因此历千年而不衰。因受儒、道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图形造型追求丰富、完满、天人合一,意境雄浑的境界。中国传统图形在思想表现手法在可以归纳出,象征、寓意、比拟、表号、谐音、文字表意等,在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中,参考、引用传统图形的思想表现手法,借助其祥和、美好的喻意,会为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增加地域文化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例如:泰国皇宫的导向标识系统就利用了皇家建筑的典型图形,华贵、高雅、祥和彰显民族特色(图4)。
(3)借用传统文字
传统文字承载着记录与传达的功能,其本身就是一种视觉艺术现象,独具功能性与审美性,因此传统文字设计应用时不仅要借用文字的可辨性和可读性,还应根据旅游景区的地域特性,充分调动文字内涵来表达其艺术魅力。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中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传统的地域性的文字艺术,又要适应当今“读图时代”的要求,进行文字图形化的艺术设计(图5)。
3.发展地域性的造型
造型作为视觉的主要元素,对视觉效果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通过标识的造型语言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联想,产生对环境文化主题的心理共鸣是有效设计方法。旅游景区标识系统造型设计中的点、线、面、型、装饰、肌理是决定外形轮廓的基本元素,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可以对当地自然物、特色物、历史文物进行形的模仿、解构与创造,力求以个性化、特色化、系列化的造型进行设计。
(1)对当地自然物形、建筑物形等特色形体的模仿
自然界因地域不同而千奇百怪,模仿借鉴、利用地域自然界中植物、动物的原型、建筑物形等特色形。(图6),模仿的结果要保持形的地域特点与形态美。仿照地域特有生物、植物、建筑物的形象、结构、功能、色彩、材料、质地效果来设计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这种接地气的设计给人以鲜明的特色感。设计师需要通过提炼、抽象、夸张等艺术手法,把握自然物、建筑物(图7)的内在活力与个性本质,传达其蕴涵的生命力量,使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既具有质朴纯真的视觉审美效应,又蕴涵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
(2)对当地自然物形、建筑物等特色形体的解构
自然用它无声的形态,为设计带来无数的创作灵感。自然界的生物、动物世界充满神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堪称造型的宝藏,设计应来源于自然,但应超越自然,不能简单模仿自然物、动物等外形,应对自然分析、理解结合主观感受,利用解构主义的观点来诠释重构创新,打破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重新解读自然,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崭新形态,获得神奇的视觉体验。如(图8)的标识就是对海螺造型的解构设计。
4.应用地域性的色彩
色彩是无声的音乐,是视觉传达设计里最活跃的因素,具有视觉吸引力与侵略性,色彩能够增强人们对标识的视觉记忆。
(1)注重与地域环境色彩的融合
不同的民族、国家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彩环境。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整体色彩风格应考虑同地域环境的关系,须与地域环境色彩风格相谐调(图9),但色彩的数量不可过多,避免造成环境中的色彩混乱,影响识别。依据景区标识系统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地理等多方面的地域性要素,从中分析研究与色彩相关的因素,进而从这些因素中去提炼、把握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色彩特质加以设计应用。
(2)把握色彩情感与意境的渲染
当代美国著名的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黑说过:“色彩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感情,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心理感受”。成功的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离不开色彩情感的力量。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设计要把握、利用色彩对“情与意”进行渲染。色彩是感情的语言,而且是一种传达力很强的语言,在旅游景区中若能巧妙、准确地运用色彩的感情渲染,充分发挥色彩的作用,就可以唤起人们积极的情感,影响人们心理感受,引起人们的兴趣,加深人们对景区标识的视觉记忆。
色彩是最直接的视觉语言,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最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因素正是色彩。地域文化色彩的应用,讲求感性概括和理性感悟相统一,观念上注重色彩的性质、功能、作用和关系;色彩表现手法上,追求单纯、明快、和谐,而不是立体明暗的冲突;色彩艺术效果上,体现出一种“重而不滞”、“丽而不艳”、“浓而不腻”、“淡而不薄”的适度圆满的审美观④。例如:法国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标识系统利用丰富的色彩,抒发了浓烈的艺术气氛,体现其世界艺术中心的角色和现代多元化的进程(图10)。
(3)结合地域环境的特点
A环境决定标识最终体量的大小
旅游景区标识体量大小与环境密切相关,地域环境周围空间的大小影响标识的认知范围与认知距离,最终决定标识体量大小。例如斜坡、悬崖、旷野、小道等环境都直接影响人的视平线与视感受,所以在设计旅游环境标识是必须对环境进行多元的考虑,不同的地域环境空间决定相应的标识体量、尺度。
B环境影响标识的形态
标识采用何种形态,是一个几乎无法讨论的问题。形态更多的是与标识的内容于内在文化有关,也与标识使用的环境空间有关,作为一种视觉形态的标识,其设计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环境空间创新理念,应该依托地域文化及地域界定空间,设计出符合界定空间环境需要的标识系统来强化服务功能,点缀环境。
小结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应该在国家标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应用的前提下,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极具个性的设计表现。因为只有国家标准公共信息标识图形符号应用才能满足全球化的需求,只有地域文化特色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心理需求,才能充分展现地域旅游自身的特色和个性、差异性,避免雷同与相似,从而强化世人对于旅游地的记忆,由此提升旅游的整体档次,进一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未来旅游景区标识系统不仅是旅游环境的语言,还是传达旅游环境信息的媒介,更是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应迎合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及人们对生活环境日益提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信息的导向和传递,而应向旅游景区形象和地域文化深度内涵的范围不断延伸,使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成为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对外推广的魅力系统之一。
注释:
①【日】田中直人,岩田三千子.标识环境通用设计,2004.
②王默.关于建立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③王雪皎.导示系统设计的多元化走向[D].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④朱介英.色彩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周锐.城市标识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赵云川.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3]鲍诗度.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
[4]【美】惠勒.商业标识创意与设计[M].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唐艺文化.标识牌设计[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6]金贵成.商业标识设计[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7]韩国.标识设计2[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8]【英】凯瑟琳.狄克逊,菲尔.贝恩斯.标牌与标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何捷,张帆.标识与街景——日本空间设计大奖系列[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0]陈立民.城市化共信息导向系统设计——与空间的交流[M].西南师范出版社,2008.
[11]李宏,陈享尔,郭飞.旅游景区标识规划设计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