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高等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18 17:3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孟田
分享到:

 

  还有一些学者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构建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杨卓构建由政治教育课程、人文教育课程、专业理论教育课程、技术教育课程和就业教育课程有机结合的反映素质教育为基本特征的新的课程体系,历经十年的实践,达到了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于翠兰建构了思想政治、现代科技与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这三大课程模块,强化隐性课程建设,形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的课程结构体系。随后,于翠兰进一步建构了以思想政治品格素养课程、专业课程、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课程和选修课程为内容的四大部分,体现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朱瑞琪从横面、纵面和深面三个方面的立体性结构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横面结构体现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模块课、任意选修课、教学实践的课程模式,而纵面结构则是由理论层面的课程、技术层面的课程和实践层面这三个层面的课程模式构成。

  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是人才培养内容的主体,其编制体现为制定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三个层次。周伟良从教材编写方面探讨,发现现有的专业理论教材存在教材内容单一,论述硬伤过多以及编写体例不明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课程教材编写的建议。

  纵观近几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内容的发展,课程改革是主要方面,学者们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减少规定的课时,第二,拓宽课程的范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笔者认为课程的设置应该凸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特色,“应开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这将是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建构的趋势。

  1.3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研究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包括专业设置制度、修业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类。专业设置制度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学科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它规定着专业的划分及名称,反映着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

  部分学者注重专业划分,以期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张国栋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及专业方向的设置要反映出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离开了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规格的需求谈专业及方向的设置,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设置就失去了基本依据”。杨维根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实用的专业,如汽车驾驶、文秘、应用文写作、法律常识、英语会话、中医理论等。武冬提出要培养安全保卫、表演编排、文化传播等工作的高级人才。吕旭涛认为“要改变以往按照套路和散打两个专项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之下细化出武术教育、武术艺术、武术文秘和国际武术等专业方向”。薛欣建议“创办特色化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设置新兴的专业,突出与健康、医学、娱乐、产业相关联的特色专业”。

  以上学者结合社会需求,细化专业方向,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向多层次化、多种职业群的方向发展将成为趋势。

  1.4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研究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从入口、过程到出口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评估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种评估措施,不仅包括通过考试或考查的方式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还包括通过多种方式对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教师、课程与教学等进行评价。

  刘轶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办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专业教育质量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参差不齐,进而提出逐步完善专业评价体系的建议。蔡仲林在调查教师基本结构后认为师资严重缺乏,提出了“各校采用‘请进来’与‘送出去’的方法,通过各种渠道聘请校外专家或民间高手来校讲学,传授专业技能;并有计划地派送一些青年教师出外定向学习,解决师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的建议。汤立许提出“改革招生政策和考试制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行宽进严出”的建议。

  学者通过调查现状发现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但是并没有提出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

  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些学者从理论上构建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马敏卿建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整体改革、学生为本、突破传统、提高能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丁保玉构建新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培养模式,即“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全面、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21世纪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随后,丁保玉又提出了“培养出复合型的、具有良好个性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人才”的培养模式。汤立许提出了“拓展多元化实践渠道,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有些学者通过探索与实践,走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子。张云崖确定了“武艺”“医艺”“书艺”相结合的“三艺通备”培养模式,它的实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初步实现了“一专多能”单科院系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为日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体育人才提供依据。李静山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武传文’为基础,‘以武修德’为核心,‘竞教结合’为手段,以‘武医渗透’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色”。随后,李静山又提出了“专业、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体系”。

  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发展来看,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那就是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的发展路线。但是理论上构建的模式是经不起考验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才是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3 已有研究的不足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相关文献,不止以上所述,本文仅对一些代表性观点进行阐述。从文献资料来看,学者们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以及模式的构建十分关注,研究成果数量比较多,研究涉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阐释、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等方面。然而,这些研究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像是空中楼阁,没有实践的地基。所以,在研究时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完善理论体系,这样的研究才具有价值与借鉴意义。而有关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度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较缺乏,学者们只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涉及不深或尚未涉及。

  笔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将继往开来,谋求创新,以民族独特的气质与精神融入时代的发展,以张扬个性的姿态站在时代的前沿来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将更加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向也将走出教学、训练、竞赛、科研等方向的局限,培养制度与体系将会更加完善与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将更具实践价值。只有这样,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我国实现“中国梦”以及软实力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