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体育与音乐的融合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27 16:2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刘德超等
分享到:

 

  体育音乐融合一、加强教师的音体融合素养

  1.准备部分。在准备活动阶段运用音乐时,要充分考虑准备活动的目的,使用的音乐为动员音乐,这类音乐具有较快节奏、较高音量的特点,其音域较宽,变化陡峭。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都有改善的作用。如:进行曲、爵士乐、摇滚乐等。所起到的作用是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同学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便于热身。同时使整个课堂的气氛迅速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欢快的气氛,才能为接下来的课做充足的准备并能避免上课过程中的受伤。

  2.基本部分。音乐的节奏与速度严格控制着动作的节奏与速度,比较适合使用一些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音乐中,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运动的强度。时间相同,节奏越复杂、越快,强度就越大,反之越小。可根据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和学习的重点,选择不同的音乐。例如,在跨栏跑的练习中,可以做不放栏的栏间跑、按音乐节拍摆动腿栏侧过、按音乐节拍跨栏等练习。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以一种欢快轻松心情来做体育练习,这样可以克服学生对障碍物的恐惧感,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动作的节奏。可以在栏间跑时使用较轻的音,而在要跨时使用重音,从而提示学生控制跨栏的节奏。再如跳绳,音乐伴奏运用于短绳组合跳练习过程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和激情,而且可提升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颇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在跳远教学的时候,放一些节奏由慢到快的乐曲,也可利用一些打击乐器,比如鼓,由教练员打击出所需要的节奏,学生可以踏着音乐的节拍进行助跑,这样就会提高学生助跑的节奏感,使动作逐渐趋于规范和完善,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3.结束部分。音乐在这一环节中便有着显著的作用,曲调以平静、柔和、节奏感鲜明的类型为主,使学生整个身心处于一种放松状态。音乐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机体,导致机体产生迅速的反射作用,使机体得以恢复。运用一些平静、柔和的音乐可以使学生的全身放松,使劲张的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使学生心理得到放松,并帮助学生调节呼吸,让学生感受体育课的魅力,使学生觉得上体育课是一种身心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二、结论与建议

  1.教育有关部门和领导要重视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重视体育教师音乐素质的提高。组织有经验的专家编写音乐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教材,供体育老师学习、参考,出版相应的音响资料,使音乐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教师所需要的器材,并举行针对这方面的培训、实习等。

  2.学校体育教育提高到培养新世纪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绝不是一句空话,必须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增大对学校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使学校体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平稳发展,在原本较为薄弱的基础设施方面有一个实质性的突破与发展。扩大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并在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考核制度的基础上,杜绝把学校体育搞成应付体育加试的附属品。

  3.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加大临近或是本学校的体育教师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有关体育与音乐相结合的优质课竞赛。通过相关的网站或是网络等组织教师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