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圈理论视角下沈阳市民运动休闲行为特征研究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沈阳市民在日常、周末、节假日三个生活圈内的运动休闲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常生活圈,以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的传统性项目为主,住所旁的小区空地、公园绿地、社区健身点是主要活动空间,利用半径为1公里;周末生活圈,以健身类、娱乐类项目为主,社区健身点、广场、公园是主要活动空间,利用半径为3公里;节假日生活圈,以与自然环境十分贴近的项目为主,旅游景点、远郊公园是主要活动空间,利用半径为400公里。
【关键词】生活圈;运动休闲行为特征;运动休闲空间;沈阳市
1 生活圈理论及其启示
“生活圈”一词源于日本,最早出现在日本国《农村生活环境整备计划》法规中。[1]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生活圈理论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孙德芳、沈山等人对生活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生活圈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域的社会系统内,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发展与交往的需要,从居住地到工作、教育、医疗等生产、生活服务提供地以及其他居民点之间移动的行为轨迹,在空间上反映为圈层形态,具有方向性与相邻领域的重叠性等属性特征。[2]张娜、袁家冬等人提出了“日常生活圈”的层次分类,即包括基本生活圈、基础生活圈和机会生活圈三个层次。[3]李建国基于都市生活圈理论提出了构建以日常体育生活圈、周末体育生活圈、节(长)假体育生活圈为内容,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都市体育生活圈发展模式。[4]卢耿华在都市体育生活圈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上对上海市民的体育行为与倾向进行了研究。[5]
通过分析有关生活圈研究的已有成果,可知,在城市空间结构扩大化的发展背景下,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可以根据城市空间的圈层化结构特点进行相应的分层供给,城市居民不同特点的生活需求可以在不同的圈层中加以实现,基于此种认识,本研究对沈阳市民在不同生活圈范围内的运动休闲行为现状进行研究,旨在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运动休闲服务产品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20份,回收率为92%,其中有效问卷849份,有效回收率约为84.9%。
2.2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将涉及到沈阳城市居民运动休闲行为状况的一些相关统计数据,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采用Excel2003对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处理。
3 不同层次生活圈内沈阳市民运动休闲行为特征
3.1 日常生活圈内沈阳市民运动休闲行为特征
3.1.1 运动休闲活动项目选择特征
调查显示,沈阳市民日常主要参与的项目依次是,跑步、徒步、羽毛球、健身舞等,这些项目普遍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从项目特征上看主要体现了健身功能,由此可见,技术简单、开展场地较为随意,且在强身健体方面效果显著的传统运动项目依然是沈阳市民的主要选择。部分运动项目的参与人群显示出一定的职业特征,如,离退休人员对以养生为主、动作舒缓的太极拳运动有着明显高于其它人群的参与率。事业单位职工、公司职员、公务员、商业服务人员、个体经营者在游泳、羽毛球两个项目上的参与率较高,这与参与者的工作性质和接触人群较多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3.1.2 运动休闲空间形态和距离选择特征
调查显示,住所旁的小区空地、公园绿地等非标准化运动场所,以及社区健身点、体育场馆等半标准化、标准化运动场所是沈阳市民日常运动休闲行为发生的主要空间环境。学校体育设施虽然比较完备,但利用度不高,这可能与开放性有限有关,这很值得关注,需要加强对学校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情况的督导检查,提高其开放度。此外,小区空地的利用度最高,也从一个方面提示我们,在审批、验收新建小区时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新建小区体育用地配套标准的相关规定,加强对距离居民最近的运动休闲空间的建设力度。经典区位理论的相关知识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外出活动时会存在一个最近机会效应,也就是说,在时间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人们总会选择相对较近的空间环境进行活动。
此外,调查还显示,1公里是目前沈阳市民日常选择运动休闲空间的实际选择半径,这可能与沈阳市已经初步建成了“10分钟健身圈”,大多数健身点的离家距离在10分钟左右的路程有一定关系。
3.2 周末生活圈内沈阳市民运动休闲行为特征
3.2.1 运动休闲活动项目选择特征
调查显示,健身类、娱乐类运动休闲活动项目是目前沈阳市民的主要活动类型,极限类项目的参与率很低。极限类项目参与率低可能与目前在市民中开展极限类项目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较少,民众对这类项目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低,项目本身具有一定危险性,且对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等相关因素有关。工人多参加健身类、娱乐类活动项目。事业单位职员参与娱乐类运动休闲活动项目的比例最高。公司职员、公务员、个体经营者参与的主要运动休闲活动项目是健身类和娱乐类。商业服务人员、离退休人员在健身类活动项目上的参与比例很高。
3.2.2 运动休闲空间形态和距离选择特征
调查显示,周末参加运动休闲活动的人群多选择利用免费货低收费的社区健身点、广场、公园内的运动休闲空间。此外,进入商业性体育场馆的市民也占有相当比例,说明沈阳市民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意识已经开始觉醒。
此外,调查还显示,大约80%的沈阳市民周末参与运动休闲活动的空间范围选择大约在3公里以内,显示周末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大多数市民愿意付出一定的时间和距离成选择到更好的运动休闲环境下进行活动。
3.3 节假日生活圈内沈阳市民运动休闲行为特征
3.3.1 运动休闲活动项目选择特征
调查显示,沈阳市民在节假日实际参加游泳、登山等亲水、亲山类运动休闲项目的比例较高,十分注重运动休闲的自然环境,表明在交通条件日益便利的情况下,广大市民已经开始广泛地利用各种节假日远离城市的喧嚣到大自然环境中寻求深度的运动休闲体验效果。游泳、登山是不同职业类型人群在假日里一致参与的运动休闲活动项目。此外,商业服务人员在假日里参加骑马活动的人数也占有相当比例。
3.2.2 运动休闲空间形态和距离选择特征
调查显示,旅游景点、远郊公园是沈阳市民节假日进行运动休闲活动的主要空间形态,说明在节假日外出度假休闲已经成为沈阳市民的一项重要选择,假日经济在该地区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规模。
此外,调查还显示,大多数沈阳市民节假日里进行运动休闲活动的范围集中在400公里以内这个范围,这得益于近些年来沈阳都市圈周边建设的便利海陆空交通条件为沈阳市民在假日里进行运动休闲深度体验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4 结论
4.1 日常生活圈内沈阳市民运动休闲行为特征
以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的传统性项目为主,住所旁的小区空地、公园绿地、社区健身点是主要活动空间,利用半径为1公里。
4.2 周末生活圈内沈阳市民运动休闲行为特征
以健身类、娱乐类项目为主,社区健身点、广场、公园是主要活动空间,利用半径为3公里。
4.3 节假日生活圈内沈阳市民运动休闲行为特征
以亲水类、亲山类等与自然环境十分贴近的项目为主,旅游景点、远郊公园是主要活动空间,利用半径为400公里。
【参考文献】
[1]朱查松,王德,马力.基于生活圈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仙桃为例:规划创新[C]//.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0.
[2]袁家冬,孙振杰,张娜,等.基于“日常生活圈”的我国城市地域系统的重建[J].地理科学,2005(1):17-22.
[3]孙德芳,沈山,武廷海.生活圈理论视角下的县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J].规划师,2012(8):68-72.
[4]李建国,卢耿华.都市体育生活圈建设研究[J].体育科研,2004(1):5-6.
[5]卢耿华,李建国.上海市市民体育行为与倾向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6):1-4.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