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技术论视角下太极拳身体技术的习得(2)
从以上4个理由来看,能体现该教室的社会位置只有第4个理由是与之有直接的联系,其它3个可以认为是B在认识学习该教室的身体技术对他的身体可能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说,B认识到如果按照自己现在身体状况想要继续保持以往的运动是不可能的,而该教室的身体技术是不需要像英式橄榄球以及空手道那样强烈地使用力量使运动身体,即使随着年龄的增加也是可以有效运动身体的。这些因素也是B学习太极拳身体技术的动机。
B对练习太极拳过程中身体感觉到的变化是这样陈述的:通过2~3年太极拳的练习,身体有了变化。最初,感觉到下腹部有一股热气生成,随着练习的继续,这股热气就会沿着背脊向上升,指尖有酸麻颤抖的感觉。当问A老师这是怎么回事时,A老师只是要求继续练习,对这种反馈从来不做回应。不知道其中原因就只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练习,一年后周身都感到了气的流动。B的陈述似乎是一种在太极拳理论中所指出的内气在身体的经脉内运行的构造,但是,通过笔者的观察,B的这种感觉构造的形成,既不是B自身的意愿也不是A所指导控制的结果。这是因为A虽然会日语,但也只能与B进行极其有限的日语交流,用日语进行太极拳与气血运行的说明是不可能的。因此,B所感觉到的气的运行并不是他意识上驱使所形成的。但是,从B的陈述中可以得知,B确实感觉到了身体的变化。其中原因也许是随着这种变化B的意识也被动感知到了身体感觉构造的变化。可是,单从A指导者方面来说,当每次听到B的反馈后总只是给一个相同的回答“继续保持练习”。按照这个回答,也可以假定为A对B所练习的太极拳,可能产生的反应预先知道。但是,这个并不能证明是与B的身体感觉构造变化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通过对B仔细的观察,B的动作的确是学员中最好的,而且在发力和动作安定性方面都非常出色,似乎已经体会到了在太极拳不用拙力与局部力,要运用巧劲与整体劲,由“意”来支配动作的要领。从一般经验判断来说,B的身体技术是按照太极拳教室中规定的动作和姿势获得的,可是,通过从外部观察,看来指导者A对B所做的只是以下两点:(1)强调按照中国传统太极拳要求进行练习,提供练习环境和给于练习动机。(2)当B感觉到身体内有气的运行之后,只是肯定练习是正确与符合要求。还有,B对练习太极拳推手的感受是这样陈述的:在推手时,由于有空手道对抗的经验,发现对方发力的瞬间在一般情况下肩部会有预先的动作,太极拳发力就是由局部到整体,由静止到运动的过程。现在,别人的动静结合动作清楚,一眼就能看出来,但是无法说明的,只有凭借自身的经验。现在,对中国太极拳老师的动作,也可以判断出什么是准确到位的,什么是不正确的。
从B陈述中可以看出,B现在的认知与刚刚开始通过自己片面观察所认知的太极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现在B是根据自己身体内感觉构造持续性的变化来认知的。而且B对于太极拳身体技术的掌握,并不是单纯地通过模仿指导者的动作得到的,而是通过B身体曾经所带有的感觉构造对太极拳动作中的一些细节部分进行体会,而形成的一种B所认知到的身体内部感觉构造。
在调查中还得知在最近一段时间,B已经没有频繁到教室练习了。据他说,他认为已经全部掌握该教室的太极拳技术,现在开始是应该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气与力相结合的练习上,因此他每天在家独自进行练习。从这里又可以看出B并不是按照太极拳教室所规定的动作和姿势来训练自己的身体,而是根据身体内持续性构造的感觉变化来维持自己的身体。
2)对中级学员C的调查。
C是一位37岁日本男性,2003年开始到该太极拳教室学习,也是参加练习最为频繁的学员之一。C练习太极拳的理由是:(1)在大学时代曾经一度练习过自由搏击,但是由于身材比较瘦小难以与别人对抗,以及教练指导比较粗野等原因而放弃,来太极拳教室目的就是想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武术运动;(2)B的介绍;(3)通过对太极拳教室的参观和尝试性练习后感觉太极拳是一种到老也可以坚持的武术。
C的3个理由中没有一个把太极拳教室是否是继承了中国正统太极拳的社会位置作为理由的。而第1项和第3项理由确包含了身体抵抗是认识身体技术有效性的触发条件。比如,C认为太极拳教室的身体技术比自由搏击更适合自己身体条件。即使自己本身主观意愿上想要从事自由搏击的练习,但是,由于身体和诸多因素也不会得到好效果,而太极拳这种武术运动到老也是可以对身体有效的。
在与C的交谈中得知,C在太极拳教室练习一个月之后,在站桩练习中就开始慢慢地感到脚尖有痒痒的感觉。随后在坚持了一年练习之后,在某一天身体的感觉起了急剧的变化。C对这种身体感觉变化陈述到:“一天A指导练习云手和单鞭的动作,10~15 min以后突然感觉到有一个球形气状物体包裹了全身,感觉非常强烈。当时马上停止了练习向A询问,A只是简单地回答‘经络通了,得气了,继续练习’。”C的讲述和B是同样的,当身体感觉起变化之前,并没有得到A在事前对身体感觉将如何变化进行指导和说明,得到回答也是一样“你得气了,继续练习”。可是,在没有得到A对“得气”具体解释的C,在练习中对自己的身体又有了新的感觉,发现自己部分经络不通,C对这个感觉的认识根据是“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总会感觉到身体的左侧比右侧要热,而且左侧皮肤的颜色要比右侧红”。经笔者与C交谈以后发现,C之所以感觉右侧经络不通的真实原因是C幼时有“肾积水”症状,而且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右侧肢体容易受伤。因此,C对身体经络不通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种以身体的热感觉、身体症状、肢体受伤的构造等原因为依据形成的。这说明C的认知也并不只是由A的指导所形成的,而是由A的指导和B身体中所持有的各种构造之间相互磨合斗争的结果。
还有在与C交谈中得知,C认为如果要让自己右侧经络通畅的话,就要练习好太极拳动作。C说:“听A老师和B讲如果感觉到体内气流通畅的话,太极拳动作就是正确的,反之就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动作来进行纠正。自身动作肯定是不如A老师和B的,但是对他们在演练中气与力的协调感觉是知道的。而且练习中气顺畅不顺畅自己是知道的。因此,会按照能使气有流畅感觉的动作来纠正自己。”
3)对初级学员D调查。
D是一位50岁左右女性。从2009年开始参加太极拳学习,每周来1次。D来太极拳教室理由是(1)以前参加过3~4年的健美操练习,后来由于年青人越来越多,觉得自己年龄过大跟不上节奏,想寻找一种适合中老年人的健身运动;(2)通过朋友介绍来的;(3)觉得太极拳动作柔和适合自身;(4)从介绍资料中感觉A老师是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且继承了中国正统太极拳的。从D的4点理由来看,只有第4项理由与社会位置有关系。而第1项和第3项理由可以说是包含了D自身身体抵抗的介入,是对太极拳教室身体技术有效性认识的一个开端。
在对D的调查中得知,D从练习太极拳开始到笔者调查为止,她并没有感受到身体的变化与任何对身体的感知。D对学习太极拳的实际感受:“练习太极拳之后身体上并没有什么特别变化,只是觉得比坐在家里看电视要好,对太极拳中所强调的丹田、气与劲的结合是什么一点也不明白。上课时当A老师来问是否有得‘气’的感觉?自己从没感觉到过,只是仅仅在练习太极拳,如果要说身体上有什么特别感觉的话,就是手臂在上下移动中感觉血液在流动,时间久了有一种麻麻的感觉,也没在意过。”
3 讨论
通过以上对日本千叶太极拳教室3个不同水平的学员,在太极拳身体技术习得的动机和实际学习过程中,身体认知的变化的质性访谈考察后,并结合身体技术论中所阐述的身体抵抗也是影响身体技术习得的不可避免因素来分析:
1)学员B在太极拳教室里所习得的身体技术,并不只是太极拳教室的社会位置在B身体上进行刻写的产物,而是B身体内持续性的感觉构造与太极拳教室的社会位置之间相互斗争的结果。这是因为B的这种身体感觉构造并不只是在太极拳教室的社会位置、环境、动机、A的指导等规定的框架内形成和决定,而包含以往固有身体感觉结构-惯习所产生的身体抵抗等因素在内的各种介入。这种介入就是当B在把太极拳教室的社会位置内化的同时,为了身体感觉构造可以持续性的发展,身体不得不修正A所指导规定的动作和姿势,这样就导致了身体动作和姿势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他自身来说将是更适合和更有效力。
2)学员C太极拳身体技术的习得主要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按照太极拳身体技术这一社会位置的动作要求在身体上进行刻印,另一个是由身体感觉构造对太极拳身体技术中所没有涉及到的地方进行了自我调节。因此,C对自身身体动作并不只是根据外部A的指导即社会性规定来进行感知的,而是通过自身内部的身体构造对那些没有具体要求的部分进行感知。换言之,来自于身体内部病理性构造所产生的抵抗也是形成C身体感觉构造的一个重要因素。
3)相对于通过根据自身所持有的身体感觉构造来进行自我努力修正的B和C的身体来说,D的身体可以说是在单纯地接受太极拳社会位置所规定的动作和姿势的刻印。可是,如果就此断定D身体就是一种按照社会意图可以进行任意塑造的素材的话,一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就产生了。这个矛盾现象就是A所要求的太极拳这一社会位置意义的身体(“丹田”和“气”)与D所持有的身体感觉(不能理解“丹田”和“气”是什么,只是在练习太极拳)。D太极拳身体技术的习得状况也恰恰印证了布迪厄所述的“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实践的一些身体抵抗的表层现象。”即处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身体结构-惯习对外来社会文化的一种自然抵抗。
综上所述B、C、D太极拳身体技术的习得不仅涉及身体技术论中所阐述的权威模仿(对A的模仿)、习惯的规则化(太极拳的规则要求)、规训(太极拳教室的空间与时间配置、A的监督指导)等社会结构论所规定的一方面,而且还包含着身体抵抗在内的另一方面的诸多因素[9-10]。因此,太极拳身体技术的习得并不只是将社会结构位置的规定直接附着在身体上,而是通过自身身体构造作为媒介判断所应该学习的身体技术是否有效,再通过身体构造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辩证来形成。
参考文献:
[1] 马塞尔·莫斯,施郎格. 论技术、技艺与文明[M]. 蒙养山人,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12-36.
[2] 高宣扬.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32.
[3] 皮埃尔·布迪厄. 实践理性[M]. 谭立德,译.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15.
[4] 马塞尔·莫斯. 人类学与社会学五讲[M]. 梁永佳,赵丙祥,林宗锦,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0.
[5] 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刘北成,杨远婴,译. 北京:三联书店,2003:57.
[6] 米歇尔·福柯. 主体解释学[M]. 佘碧平,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
[7] Kendall Blanchard. Alyce Tayce Cheska.The Anthropology of Sport An Introduction(体育人类学入门)[M]. 寒川恒夫,译. 东京:大修馆书店,1985:26.
[8] 陈向明. 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13.
[9] 汪民安. 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0] 仓岛哲. 身体技法と社会学的认识[M]. 东京:世界思想社,2007.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