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体育课程文化品质的缺失与重建(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0-24 20:2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何劲鹏 杨伟群
分享到:

 



  2.1 积极情感培育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任郝向宏总结当代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4种心理文化趋势: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努力,对物不珍惜,对己不克制[9]。这4个趋势不仅是当代青少年情感缺失的真实写照,更是当代教育的焦虑所在。近年来,学生情感的冷漠、自卑、孤独、颓废、抑郁、放纵等负面特征所导致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令人发指,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意志力下降、责任感降低、缺少阳光向上的积极心态等令人担忧。

  《心理学大辞典》释义:“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积极情感反应是尊重、关心他人,责任形成,培养兴趣的前提,是决定行动的信号和保障互动交往的必要手段。心理学家保罗·斯洛维奇(Paul Slovic)把这种积极情感反应称之为“共情”,并认为“共情”是“促进我们做出行动的情感”[10],情感可以促进课程内容与学生体育行为之间发生“共情”,促进积极情感的产生。体育孕育着丰富的人文因素,饱含着情感又能促进积极情感生成与表达。在社会和学校的教育语境中,体育课程应当营造一种体育文化舆论与氛围,改变学生以往对于课程功能的单向度理解——“体育就是身体锻炼或比赛”,改变从制度化教育立场出发的课程内容的情绪化处理,充分运用“游戏、消遣和宣泄”的方式,引发内容与主体之间体育“共情”。教育应包含情感,而饱含情感教育内容的体育课程,不仅仅是增强体质的自然性教育,更是夺标育人的实践性情感教育。因此课程改革的文化重建就是要通过体育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提高学生控制、表达和宣泄情感的能力。

  近年来,音乐、舞蹈和造型等艺术形式与体育的融合成为课程的一种文化自觉。体育学者贝斯特把田径和球类等运动项目划分为“目的性”体育,把体操、跳水、花样滑冰等运动项目划分为“审美性”[11]175体育,试图解释体育运动与身体姿式、气质、风格之间的文化关联性,也就是说,体育既有强身健体之功效,也有修心树德之作用;体育课程本质属性在于课程的“身心兼修,魂魄并铸”[12];体育是一种身体运动艺术,体育课堂蕴含着大量美的成分,优美的身姿、矫健的步伐、天真稚气的笑声、标准的示范、激情的话语、关注的目光等等,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激发学生的体育情感世界。

  2.2 完美人格铸造

  体育课程文化品质的灵魂是人格铸造。文化是课程改革在技术与艺术、控制与理解、竞技与健身、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面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文化缺失,如何处理体育课程与人格教育的关系,也许是回答为什么进行改革的价值核心。

  文化强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是集体人格的铸造,集体人格中“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源泉”,学生的精神面貌、精神境界、精神状态直观反映了教育的现状,并深刻地映射着身体的状况。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精神就是更多训练中“保持可以用来对付以后情境中的困难的力量”[11]35。但而今,青少年一代精神状态和道德品质的滑坡。现行体育课程总体呈现出“太极式”的养护身体、维护身体的课程图景,吃苦的项目为什不见了,冬季长跑项目消失了在“健康第一”的课程话语垄断中,“尚柔”课程思想势必将误导体育课程研究问题视域,影响体育课程在学校体育工作的思想根源、话语权和资源配置。体育的真义,在于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类的身体[13]。这一定义不仅意味生理学的体格特征追求,也体现了身体哲学诉求。

  “人须有格”,需要有性格和品格,不同的社会对人格的要求不尽相同,社会总是接受“格式化”的人,要求人尽量合乎社会伦理道德,适应社会需要。乐观、向上、自信、自强和仁爱是当今青少年教育的理想人格。体育课程实施要有挫折教育内涵,要让学生遇到困难时,乐观向上而不是怨天尤人,从积极的角度去面对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让学生懂得“一切皆有可能”,树立“我能行!”的坚定信念;在挫折时,要以良好的心态去承受而百折不挠。要注重集体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团结、乐于助人的品质。

  2.3 礼仪规范教化

  教育的作用就是一种通过社会性训练,使每个人遵守规范、接受约束、避免越轨。课程改革要高度重视体育规则和礼仪教化,决不能把体育课上成“休闲课”,更不能把体育课上成“放羊课”,否则体育课程将直接导致对学生的伦理道德、社会规范、行为方式等教化功能的丧失。最近的“某某到此一游”、网络暴力语言和谣言等有关违反行为规范问题突出,表明我国在公共意识教育方面,还缺少有效的行为规范教育模式。近些年,体育课程改革热衷于引进、移植、模仿一些新的方法和模式,学校课堂变成了各种“流行理论”的实验田,在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引领下,课程标准把运动参与作为首要的、主题性的领域目标,一味把学生的兴趣培养作为核心,学校一味地尊崇学生“民意”,势必导致课程对学生教化功能的丧失,而今体育规则与礼仪无疑是行为教化的最佳手段之一。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礼仪规定了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反映了社会秩序的状态。规则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要求,具有较强的引导、约束与教化作用。规则对身体行为起着“戒律”作用,表现为一种身体的秩序、节制和约束,体现着社会道德和伦理的对身体“自由欲望”的教化作用,体现出身体行为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特征。

  任何体育运动都有规则约束和礼仪要求,规则与礼仪贯穿体育文化与教育之中,通过各种身体训练实现其文化与教育的意义,身体的运动直接地展示着人类自身的本质,表达着人的社会属性,实现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体育自古素有礼仪之内涵,如古代的乡射礼、武术的抱拳礼、跆拳道的鞠躬礼。体育活动中产生的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体育规则与礼仪的作用就是要把肢体力量化为精神力量,把个体力量化为社会力量,实现体育功能的社会性和超越性。现代体育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并非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提高和新材料的使用,而是礼仪的存在,规则的不断优化,有更多的规范和约束,才使比赛更公平和公正,体育的生命力才会如此旺盛。

  总之,体育课堂是凝聚身体正能量——“真善美”的重要场所,体育课程文化品质重建是积极情感培育、完美人格铸造和礼仪规范教化过程中身体力量的凝聚。体育课程改革要首先尊重其文化品质。需要把体育之文化品质变为一种行动,使学生的情感、人格和礼仪体现在行为之中。

  参考文献:

  [1] 尹国杰. 课程文化建设任重道远——读钟启泉的“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J]. 东方企业文化,2007(3):105-106.

  [2] 贾齐,任秀红. 主客体二重性视野中的体育课程——“主体失位,形骸孑立”之异化现象批评[J]. 体育与科学,2005,26(4):5-9.

  [3] 何劲鹏,杨伟群. 以育化体:体育课程文化的迷失与探寻[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5):89-93.

  [4] 贾齐,钟远金. 还体育课程以本来面目[J]. 体育学刊,2005,12(3):5-7.

  [5] 孙建华,张志成,何劲鹏.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本体论危机与哲学应答[J]. 体育学刊,2010,17(4):45-49.

  [6] 冯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回顾[J]. 体育学刊,2007,14(9):1-6.

  [7] 何劲鹏,柴娇,姜立嘉. 体育社会学导论[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53.

  [8] 肖复兴. 其实奥运会已经开始[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9] 谁帮助他们减少成长的烦恼[EB/OL].

  [10] 巴里·施瓦茨,肯尼思.夏普. 遗失的智慧[M]. 杜伟华,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55.

  [11] 杨斌.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12] 何劲鹏,姜立嘉. 身心兼修、魂魄并铸:论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J]. 体育学刊,2010,17(8):50-53.

  [13] 李寿荣. 真义体育思想谱系背后的多重博弈及价值——林笑峰先生《健身教育论》深层价值阐释[J].体育学刊,2009,16(12):12-1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