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改革:以首都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
摘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与高等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以首都体育学院2011、2012和2013年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从就业角度分析研究当前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结果表明:在新阶段下应该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增强专业与职业匹配度,调整运动训练专业名称,改进实践实习。
关键词: 人才培养;改革;就业;体育院校
中图分类号: G 808.1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5043205文献标志码: 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的具体要求。我国大学毕业生从2004年221万到2014年727万,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剧,就业形势持续严峻。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3]14号)提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教育培养改革力度,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截至目前,我国高校体育院校为国家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体育经济方面培养了大量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国家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作为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务之急。近年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深化,从就业角度看扩招后教育培养质量出现了诸多问题。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方面也突显出一些问题,其中就业是一个重要的显性问题。作为教育调查的第三方机构,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的专业进行了调查,其中体育教育专业名列其中,教育部2013年也对就业前景不看好的专业进行了红牌警示,体育教育专业包括在内。就业难对我国体育院校教育培养提出了新的问题。
英国在1979年颁布了一份“能力教育宣言”,宣言中说,在传统培养学术精英型人才思想的影响下,英国高等学校学生更擅长书本的知识,在实际社会环境中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这种培养模式的后果就是学生、社会、家庭和经济形不成和谐发展。这份“能力教育宣言”在英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到了90年代后期,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进行了能力教育改革[1]。2013年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被教育部亮出红牌警示等现象及我国大学生今年的就业难,对大学教育教学培养机制改革起到了倒逼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从就业角度出发思考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将会为国家教育良性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首都体育学院近3年1 774名学生和截至2013年8月31日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为研究对象。利用2011—2013年办理毕业生手续的机会,主要采用访谈,个案调查,对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就毕业生人才培养问题进行访谈,对部分就业市场进行了实地考察。运用数理统计法对2011—2013年1 774名本科毕业生的去向进行了统计。
在中国知网等网站通过关键词、期刊名称、会议通知进行检索,获得有参考价值的论文资料等参考文献30余篇。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从就业去向看人才培养定位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影响教育培养方案,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研判人才培养定位,能够让社会需求反馈回教育培养单位,学校办学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首都体育学院2011-2013年毕业生的调查,主要特点如下。
1)确立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核心地位。见表1,首都体育学院2011-2013年共有578名毕业生到学校从事教师职业,毕业生到教师职业占比最多,占3年总毕业生人数的32.6%,其中约31.9%的毕业生去了中小学工作,可以看出到教育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最多。根据毕业生协议书调查,近3年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90%以上到了教师岗位。其他如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新闻学、运动人体科学、休闲体育、社会体育也有5%~30%的毕业生选择了教师职业。
以上数据表明,体育教育专业与教师职业匹配度较高,诸如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新闻、管理、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与职业匹配度不甚明晰。
2)企业人才培养日渐重要。表1显示,到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人数为163名,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2%,其中到中小企业的毕业生人数日趋增多,还未包括到小微企业就业的灵活就业毕业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毕业生专业的日渐多样化,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企业工作。机关和事业单位吸纳能力有其稳定性和有限性特点,企业不可避免是吸纳毕业生最多的用人单位途径。以后将会有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到各种企业就业。
3)除体育教师外,体育人才培养日渐衰落。表1显示,到体育类事业单位及体育类企业的毕业生偏少。到体育类事业单位及体育类企业的数量是34和4,比例为1.9%和0.2%,无论是数量和比例均不高。
毕业生从事除了体育教师以外的体育相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数量少,实际反映了体育院校“为体育事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正在偏离。体育院校的办学长期以来在“奥运争光计划”和“培养体育教师”的影响下,在科研、教学方面重点投入保障竞技体育和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但在国家“扩招”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潮和社会不断变化中,体育院校的专业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闻学、公共管理、运动人体科学、社会体育、英语等专业应运而生,这些学科毕业生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学生来源逐渐从运动队、体育特色高中校转到普通高中。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毕业生以“体育教师”和企业为主的去向选择。这对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产生了新的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社会需求为主要考虑因素的,高等体育院校应该在主要服务地区经济的前提下,定位在发展高端、少数的竞技体育人才,符合区域需要的基础体育教育人才,加上满足企业要求的具有体育技能和精神的技术、管理人才。
2.2专业与职业匹配度
大体而言,专业有2方面的内涵:一是一种学业门类;二是一种专门职业。专业是学校与社会的对接口,学生通过学习相应的专业到社会上从事相应的职业,从这个角度说,专业是实现就业的手段[2]。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的相关程度会影响就业质量。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导向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2.1专业与职业匹配度现状
见表2: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行业流向数量最多的均是教师,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93.7%、26%、55.9%;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行业流向最多是“村官”,比例是11.5%;新闻学和休闲体育毕业生行业流向到企业的最多,比例分别是25.9%、32.9%,运动人体科学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行业流向则是升学毕业生最多,比例分别为18.9%、22.3%。可见体育教育专业与职业匹配度最高,其他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新闻、管理、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与职业匹配度不甚明晰。
部分专业与职业匹配度偏离现象近年愈发明显,全国范围看也是如此,在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全国范围内高等教育毕业生31%“学非所用”,2012届全职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中,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3]。
2.2.2专业与职业匹配度偏离的原因
1)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率、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度都高,与北京市体育教师岗位要求具备北京市户口、北京市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合理有重要关系。从全国范围看,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形势不容乐观。教育部与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的调查均指出体育教育连续3年入选“就业红牌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较低,被看作是“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京外体育教育专业亮红牌的原因在于办学门槛和办学成本低,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体育教育专业或者体育学科的其他专业,大量重复设置导致供大于求。
2)实践技能不过硬,达不到产业要求。一个方面是体育类学科专业,受困于大众体育的发展等种种因素,体育学科专业毕业生运动实践技能日益下降,单项的运动技能和整体的运动技能均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就业季,因为技能孱弱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比比皆是,毕业生的运动技能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差距不断拉大;另一个方面是公共事业管理、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等非体育专业,这类专业毕业生也面临着缺乏竞争力的实践技能。这些专业所谓对口的“体育管理人员”和“新闻记者、编辑”等职业,对实践经验中获取的综合专业技能比较看重,以理论为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这类用人单位的需求,而且这类职业与众多专业都有匹配性,排他性不强,众多其他学科专业均可满足他们岗位要求;因而非体育学科毕业生要面临激烈的竞争,客观上造成了专业与职业不匹配的情况。麦可思《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就业能力不足造成了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但同时企业又招不到合适人才,从而形成了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
3)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的影响。近年来,高校的毛入学率不断攀升,从2004年的19%到2012年的27%,高等教育规模扩展速度惊人。高等体育院校在大众化教育快速发展进程带动下,规模也是快速扩大,专业不断增多。与此同时,新岗位的增加没有那么快,从而形成“僧多粥少”局面。另外,在各类别院校和专业扩大招生的背景下,体育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和自己专业的毕业生竞争,还要和不同专业和不同院校毕业生竞争,既形成了就业难又造成了专业与职业分离。
4)社会经济、体制转型也影响专业与职业匹配度。高等体育院校以前大都归体育总局管理,后来归到地方管理,仅留北京体育大学一所院校。在计划性强的行业管理体制下,根据行业的实际需求制定招生培养计划,人才培养和使用有较高程度的配比性;但随着这种体制的变化,体育院校归地方管理后,各体育院校主要以学校规模发展为主要方向,市场需求因素未被重点考虑。就产生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的偏差,形成了专业与职业匹配度不高的问题。
2.2.3专业与职业不匹配的影响与对策
首先,职业与专业之间的非对应性造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脱节,对高等体育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不良影响,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毕业生在校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进而影响人才质量的提升,形成就业更难的局面。其次,职业与专业之间的非对应性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服务社会,如果毕业生因为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度问题影响了就业,等于国家的投入没有产生效益,对国家人才培养体制造成巨大冲击。再次,体育院校人才的培养不但要服务国家社会,还要为家庭和个体负责。在家庭和个人付出了财力、精力之后,非但没有得到满意的有效果的教育,反而造成了社会的负担,这将是教育主体极大的失败。
从人才的发展规律讲,人才的发展有其个性化特点,职业选择必然有不同的要求。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专业与职业吻合度有一定的偏差符合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但如果偏离的程度过大就会引起严重后果。针对体育院校人才培养中引起专业与职业偏差的相关因素,有以下对策。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