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来了。窗外正雨。似乎听得见雨中白杨的“拔节”声,似乎听得见那一片片阔叶吸足水分后的“笑声”。待雨过天晴,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满目青葱,娇嫩欲滴,清秀美丽。而室内的绿植,哪怕主人再细心照料,相比之下,也未免相形见绌。这就是天然与人工的差别、差异、差距吧。天地之精气,原是滋养万物的生命源。
反观我们的新闻传媒界,或许正需要这种观照。
近来上上下下又在号召、部署新闻界去“接地气”了。多好的一个比喻!接地气,接天地之气、自然气、新鲜气、泥土气、生活气、原气。这和之前一直在号召的“三贴近”“走转改”一脉相承,异曲同工。而“接地气”,更形象,更生动,也更贴切,就像窗外雨中的参天白杨,惟其植根大地,上接蓝天,直面俗世,栉风沐雨,才会高出、硬朗出、强健出室内绿植无数倍,才格外具有生命力。
惜乎我们的新闻界,惜乎新闻界的不少新闻机构、新闻人,近些年来,正在与“地气”渐行渐远,日渐疏离,有的,甚至已经完全暌违阻隔!君不见,这些年,一些传媒及传媒人,越来越热衷于跑高层、追政要、泡会议、蹲宾馆,乐于成为“权”“贵”“富”“豪”“星”“腕”“款”的“御用记者”“御用编辑”“御用媒体”。他们,或以能接近官员能“通天”为荣,习惯于写党八股、官八股之类的官样文章,失却独立观察、分析和思考,或干脆心甘情愿地做“牛马走”,竭尽心智地往上贴,挖空心思地做吹拍文章,甚至去做廉价“传声筒”;或直接成为富人、明星的“代言人”,沾沾自喜,津津乐道,想方设法做“高级追星族”,做“超级粉丝”,欢天喜地日复一日地在庸俗文字甚至低级文字中浮沉;或为了交任务、上指标,整天在互联网虚拟世界转悠,乐此不疲地从网上“荡”下所谓的新闻线索,甚至成了网上东抄西抄的“粘贴高手”,以所谓的“快手”“高产”自居,甘于咀嚼别人吃过的馍馍而滋味十足;更有甚者,干脆捕风捉影、道听途说、闭门造车,编造一些离奇的“消息”,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想当然的“情节”交账……
嗯。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留有余地地说:这是少数媒体、个别媒体人;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留有余地地说:这是媒体支流,是局部,是前进中的问题。但愿如此。但是,只要我们客观、冷静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就不能在事实面前闭上眼睛。
其一,即使是个别、少数,即使是支流、局部,但其影响极其恶劣,因为是媒体,媒体具有公众性功能,会放大问题;还有,这类问题如果屡禁不止,如果年复一年,如果习焉不察、习非成是,那就会成为老大难问题,成为蔓延泛滥的源头,就会酿成更大的祸祟。
其二,真的是个别、支流之类吗?恐怕要好好打个问号!稍稍熟悉新闻界和新闻史的人都会清楚,以前的媒体是怎么做的、以前的记者是怎么当的。当然,我们一定要正视改革开放之前新闻界存在的另一种“假、大、空”,即“政治需要”上的东西,它们给中国新闻业造成了无可弥补的巨大重创,是新闻界的耻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起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提供了假新闻,编造了假故事,扰乱人心,蛊惑人心,是中国假新闻最大的源头之一。这个教训不能视而不见,更不应有丝毫粉饰。但是,另一方面,又应客观地看到,我们新闻界一直有一个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深入现场的好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整个新闻界都自觉遵守的好习惯、好“背景”、好风气、好环境。因此,我们产生了一批“接地气”的新闻名家、新闻名品,如穆青等深入兰考采访写出的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如记录特大突发事件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等。需要特别、反复强调的是,那个时候,新闻记者是以基层为家的,真的是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真的是深入进去,过农民的苦日子,下矿工下的深井,扛锄头扛镐头,悉心体察,一呆就是一星期,一住就是一个月几个月。睡土炕也许浑身爬满了虱子,握锄杆也许手上磨出了厚茧,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吃亏,不计较得失,不想在采访中以权谋私、以版面谋私,不会去巴结“权”“贵”,不会动笔就想假公济私,而一门心思想的是,写出真的采访对象,写出真新闻,惟其如此,这样的新闻才有生命力,将一天寿命的新闻延绵恒久。如果说接地气,这才叫接地气,如果说深入,这才叫深入,是根子深深植根在黄土地、黑土地上的那种深入,是将自己变成庄稼地里一棵苗、行道树里的一棵白杨那样的深入和接地气。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新闻界带来的变化。新一代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微博、微信、博客、社区等的勃兴,特别是云计算带来的云传播,都给新闻传媒带来了深刻变革: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人都是自媒体,信息空前涌流。一个好处是明显的,新闻甚至可以“宅”在家里去做,比如上网找找线索,比如搜索搜索、整整话题,如此等等。但是,这其中深藏的一个极其深刻的命题是:选择。信息涌流和泛滥,是福音,但是一定程度上说又是灾难,大量的信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重复的,有重复得走了样的,有捕风捉影的,甚至有好多就是谣传是假新闻伪信息!这便是信息时代面对信息的两难选择:信还是不信,这是个问题。这就亟需、切需专业化,切需负责任的媒体做督查核对的事情,切需有记者深入一线深入现场准确地道出实情,需要负责任的编辑们把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句话,受众需要真消息,负责任的媒体、负责任的编辑和记者永远不会过时。而这个负责,就必须向现场索取,必须深入一线、接地气索取。换言之,编辑记者可以泡在虚拟世界冲浪,但切不可忘记其本质是报道事实还原真相,切不可忘记真相和事实在现场在“地气”之中,切不可忘记深入生活深入现场的程度决定其真相的程度,决定了媒体及媒体人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世界在遽变之中。常有消息传来,这家那家报业集团大楼上或建停机坪了,或干脆买了直升机了。为之欣喜与祝贺。但是应当十分清醒,不管技术如何发达,永远替代不了人,替代不了人的劳作,替代不了高度智力劳作的新闻;应当十分清醒,“接地气”绝不是蜻蜓点水般地组个记者团走马观花,而是应当植根于现场、生活以及群众之中;应当十分清醒,“接地气”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职业态度、职责选择和一种基本的职业素养。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