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麻姑信仰与中华寿文化(3)
在这段小说情节中,饮酒、品桃的场景,分明已被描绘成不是神仙也胜似神仙的极乐享受了。上文说过,酒能养生益寿,那么,桃又是因何而成为与酒一样的寿文化符号的呢?
桃是我国最古老的水果品种之一,有悠久的食用和栽培历史。鲜桃香甜可口,细腻多汁,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果酸及微量元素,其铁的含量居各种水果之冠,是不可多得的世间美食。桃还有较高的食疗效果和药用价值。桃一身都是宝,桃汁、桃肉、桃仁、桃皮、桃毛以及桃树的根、茎、叶、花、果、胶都可以入药治病。所以在道教的养生修炼观念中,桃被视为一种仙果,食桃可以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如《神异经》载:"东方有树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9]《神农本草经》也称:"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临死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10]在古代的巫术信仰中,桃乃"五木之精,仙木也",具有"厌伏邪气、镇制百鬼"等不同寻常的神异性。[6]1751先秦时期便已盛行用桃弓、桃印、桃符、桃梗、桃人、桃橛、桃剑等桃木制品来祛邪祈福。后来,桃符的应用遍及民间百姓家,并被道教的符箓法术所吸纳、弘扬,桃木剑也成为道教法术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件法器,道教典籍中以桃禁魔的故事更是俯拾即是。因为桃的这些美食、药用价值和祛邪意义,所以古代的寿文化把桃当作一个长寿吉祥的象征符号。
桃不仅是长寿符号,古代中国数千年的妖娆桃文化对于女性似乎别有深情。桃花艳冠群芳,民间甚至有"无桃不成春"的说法。骚人墨客赞美桃花是"艳外之艳,花中之花","占断春光是此花"、"人面桃花相映红"。并由此借"桃腮"、"桃靥"比拟少女的脸颊和笑容,以"桃夭柳媚"形容女性的美貌。桃形似心,外观鲜丽,所以文学作品动辄以其比喻真诚的爱情和友谊,如《诗经·卫风·木瓜》诗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4]196197《诗经·大雅·抑》也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4]986桃花灿烂展示了春天的妩媚,夏日的桃则以其硕果累累的形象让人爱慕欣羡。正如美丽的爱情应当走向幸福的婚姻家庭一样,桃也是婚姻美满、家庭和谐、儿孙满堂的象征。脍炙人口的《诗经·周南·桃夭》篇歌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4]14《本草纲目》卷二十九称:"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从木、兆,十亿曰兆,言其多也。"[6]1741桃成为古代女性"宜室宜家"美好形象的最佳代言。
桃的食疗效果和药用价值似乎也对女性有所偏惠。首先,桃以其滋润排毒、美容养颜的食疗效果备受女性青睐。据《本草纲目》等药典记载,食用鲜桃或者以桃"作脯食,益颜色",可以消除"面上粉刺","令面光华",食用桃花或者以桃花做羹汤能"令人好颜色",使"面色莹白"、"面色红润悦泽如桃花","酒渍桃花饮之。除百疾,益颜色。"[6]1746其次,以桃根、桃叶、桃仁等与其他药物配伍可以治疗多种妇科和妇产科疾病如"妇人阴痒"、"妊娠下血"、"崩中漏下"、"妇人难产"、"产后身热"、"产后血闭"、"产后阴肿"、"产后秘塞"等等。[6]1744因此,桃实在是大自然惠赐给女性的美容妙方、养生佳品。
美酒养生,仙桃益寿,二者都是健康吉祥的象征,而桃之于女性,又具有如此深厚而别致的文化意蕴,所以,在为女性祝寿的时候,还有什么比献上一樽寿酒、数枚仙桃并敬呈一幅《麻姑献寿》图更能表达美好的祝愿呢?
三、结语
麻姑是美丽的女仙,而且是最美丽的寿仙。这位女寿仙的仙话传说中凝聚着丰富的生命意识、青春意识、女性意识和养生智慧,承载着人们健康长寿和青春永驻的美好愿望。
麻姑形象源出于道教,而光大于寿文化领域。麻姑形象的这一"双栖"特点根源于道教与寿文化之间相互融通的特殊性。仙道贵生,道教以长生久视为终极追求,以修身养性为基本教义,希望通过精诚的修炼来超越生命的时间局限和提高生命的现实质量,实现生命的最大程度的自由。从生命情怀这一点看,道教的教义与寿文化的理念是一致的。寿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健康长寿,健康长寿的愿望就是关于生命和生活质量的诉求。可以这样说,在文化层面上,道教与寿文化是双向同构的,道教的长生信仰和养生教义就是寿文化的宗教表述,而寿文化则是道教的民俗体现。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寿文化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被冠名为"寿仙",来自道教的神仙谱系,穿越于道教文化和寿文化这两个特殊的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1]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4[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5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360.
[2]葛洪.神仙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3]祁连休,冯志华.道教传说大观[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76-80.
[4]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5]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9.
[6]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7]梅葆琛,林映霞.梅兰芳全集:第5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31-333.
[8]清溪道人.禅真逸史[M]∥古本小说集成:第16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6571658.
[9]东方朔.神异经[M].北京:中华书局,1991:5.
[10]吴普.神农本草经[M]孙星衍,孙冯翼,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