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无限愁思赋秋歌”(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0-29 11:4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古金子
分享到:

 

  另一个根源也就是中国的文官制度。提到文官制度,儒家思想可称其为始祖。组成文官制度的主要是两个元素,一是帝王专制,二是贫穷的文人。自古就很少有明君与贤士能够密切配合的例证,名君与贤士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就体现了当时政治的主旋律。在社会制度中有人制和法制之说,所谓人制就是明君和贤士配合来完成统一,这也就有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漏洞,即专制;所谓法制,就是法律说了算。当时的中国实行人制,使得中国的文官制度也渐趋畸形,文人除了当官无事可做,"学而优则仕"(《论语》)和"学成文武业,卖给帝王家"(《西游记》)就是最好的例证。这种畸形的文官制度致使中国文人都有怨妇情结,他们总以被丈夫抛弃的妻子和无家可归的弃儿形象出现,似茫茫人海的漂泊者和失业者。中国文官制度的畸形趋势让中国文人成为政治的乞丐,他们总是羞羞怯怯地向君王呼喊:"圣明的君主,请赏识我吧!"他们的低姿态,似是在向君王摇尾乞怜。他们不敢直面向帝王申诉反抗,这也正是文人多以含蓄、委婉的笔触抒情的原因。正是中国文人这种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们能够作为中国民族的头脑,将其本阶级的悲剧通过文化和思想扩散为整个民族性格的悲剧。宋玉作为专职文人和文学意识觉醒的领头人,也通过悲秋将抒发贫士不遇的郁结展现在世人面前,并成为此后历代文人效仿的焦点。

  悲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根源则是整个民族的文化情感积淀,它主要源于整个民族对自然感悟的升华。这里所说的对自然的感悟,来自于整个食草民族,并反作用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发达的史学为文人提供了一种沧桑的历史纵深感。宋玉在传统中国悲秋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人格,赋予了秋意象丰富的精神内核。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共性,又体现了宋玉强烈的个性特征。在这里,宋玉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将农民、最低阶层对人生、自然的感悟加以锤炼和综合,使其更加深刻化、内敛化,并以此借文学和思想的力量感染整个民族。

  这三种悲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悲秋"的精神内核,并以"构"的形式贯穿于《九辩》始终。它就仿佛一条隐形的丝线,将文中各个意象巧妙地串联在一起。所有意象交织在一起,互相渗透,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宋玉悲秋意象的整体性原则。这些外在的自然力量,被宋玉以情感符号的形态串联在一起,以一个整体的形象来抒发综合悲感。

  三、结语

  宋玉开启了中国古典文学"伤春"、"悲秋"的传统,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借景抒情的基调和基本表现手法,其对情景交融及意境的创造也起到了一定的典范作用,自此宋玉悲秋成为重要的文学典故。本文主要结合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对宋玉悲秋的主题和意象进行分析,力图在自然力量和情感力量的融汇上进行新的尝试。试图对这位古典文学悲情的集大成者借自然能量开辟的情感表现的新天地加以分析,对人与自然的一致性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开启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胡安民.艺术格式塔异质同构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5.

  [3]童庆炳.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黄曙光.从格式塔整体性原理看《天净沙·秋思》的翻译[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03).

  [5]刘惠卿.论宋玉《九辩》的生命忧患意识[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S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