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模因研究
模因(meme),这个概念,最早由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提出。他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书提出了与基因相对应的概念,即模因,同时把模因定义为"文化传播的单位,或模仿的单位"。模因和基因的繁衍有所不同,基因是代与代之间的传播和继承,而模因通常是横向传播,可以在任何两个个体或群体间传播。对于比较强势的模因,经过时间的洗礼,会变成习惯和范式,纵向传播下去。基因传播需要一代人或几代人的时间,而模因的传播有时只是瞬时的事。通俗地理解,模因就像"病毒",它可以迅速地感染别人的大脑,同时寄生在别人的大脑中继续传播。
在语言学领域,语言模因论旨在揭示话语传播和衍化的规律。语言模因论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任何字、词、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语言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为探讨流行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文学语境中语言模因
文学语境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一是指文学语言的使用环境,包括上下文、话语对象、话语情境、话语时空、话语指向和话语层面等;二是指文学家运用文学话语和表现手法来营造的虚拟性境界,包括作品的形式(如文体、结构、语言、修辞等)和内容(如人物、情节、环境、意象、情感、思想和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等)两个方面。形式是这个虚拟境界的载体,内容是这个虚拟境界的载物。
文学语境的形成离不开语言,而文学语境又制约着文学语言的形成。文学语言,和一般的语言和话语比起来,更具有典型的艺术气质和审美气质,经常被人们称为"语言中的语言"。由此,文学作品是语言模因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流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模因是更具代表性的载体的集中体现。
从纵深发展的角度来说,在古代文学到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经常说"精华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华"往往被无限制地复制和传播。其实,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就是一种语言模因,例如古代神话、传说等,在现当代文学中被不断地"传染",不断地"复制",从鲁迅的《故事新编》到郭沫若的历史剧等可见一斑。古代文学的许多典故更是被现当代作家广为使用,甚至成为一种"流行",这正是语言模因使用的直接体现。从横向比较来看,同一时期的不同文学作品也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多个方面存在相似性和重复性。文学作品,尤其是流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所描绘出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甚至在人物塑造上的文字都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或者说是一种"传染"和"复制"。而这种"复制"不是单纯的模仿,是一种"变异的模仿",这就体现出语言模因在不同文学流派中的语言变异现象。
二、流行文学中语言模因的传播形式
流行的文学作品包括畅销文学书籍和网络流行文学作品等。之所以流行,究其原因,会发现其流行的重要范式之一,就是语言模因的传播过程。究竟什么样的文字,什么样的语言能够成为模因,能够广为流传,广为使用,广为传播。
首先,题材成为流行的语言模因。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莫言,"用虚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莫言的作品无疑成为一直高居榜首的畅销流行文学作品。"乡土元素"就是莫言作品中一个重要的语言模因。莫言提到,"故乡的土地、故乡的河流、故乡的植物,包括大豆,包括高粱。缭绕在我耳边的是故乡的方言土语,活动在我眼前的是故乡形形色色的人物。"
而我们在莫言的其他作品中也的确清晰地看到了"乡土元素"这个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如果追溯一下,我们会发现,"乡土元素"这个语言模因,早已成为流行。从鲁迅笔下的浙江乡土一故乡》《孔乙己》等,贾平凹笔下的陕西乡土--《商州》《浮躁》等,到莫言笔下的山东乡土--《红高粱家族》《食草家族》等,无一例外地"重复"和"复制"着"乡土"这一题材型的语言模因。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乡土"这一题材成了一种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火的语言模因,迅速蔓延开来。一些流行的网络作家也纷纷投向这一题材。2013年5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了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发布会。《文学蓝皮书》指出,"随着乡村城镇化的拓进与外来务工者的加入,使得乡村与城市从外到内都发生着巨大的新变。……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新的动向,都为一些敏感的小说家所关注与感知,并将成为今后长篇小说与中短篇小说创作所关注的一个重心。""乡土文学"将再次成为关注和流行的题材性语言模因,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悬疑类的作品也一直是呼声很高的流行题材,无论是畅销书还是网络流行作品,是一种重要的题材性语言模因。从畅销书《达芬奇密码》《数字城堡》等,到网络流行的悬疑小。说《鬼吹灯》《盗墓笔记》等,"悬疑"这个语言模因早已自动地复制到每位作家,甚至每位读者的脑中,然后不断地传播开来。
当然,题材性的语言模因还有很多,比如"都市题材""军事题材""历史题材""职场题材"等,这些语言模因都曾在我们的脑中复制过,而且不止一次地复制过,成为有效的语言模因继续传播和复制。
其次,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成为流行的语言模因。流行文学作品中的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都可以成为流行的语言模因。仍以现在最流行的莫言作品为例。如,《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在莫言自己的作品体系中,就出现了很多语言模因,不断地在这个体系中的其他作品中重复和复制。读过莫言的作品,一定会对"墙"和"墙的倒下"的描述记忆深刻。下面以《红高粱家族》和《生死疲劳》两部作品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墙的倒下"这一语言模因被"复制""传播"和"应用"得多么广泛。而达到的文学效应是如此到位和强烈,充分地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黑骡……到底撑不住,忽隆一声倒下,像倒了一堵厚墙壁。"
"余占鳌……像一堵墙壁样囫囵个儿倒下。"
"爷爷坐了片刻,像半堵墙壁样往后倒去。"
"瘦骡子狼亢的大影子像一堵倾圯的墙壁一样倒在地上。"
"在我跌倒的同时,生我的那头母驴也轰然倒地,犹如一堵腐朽的墙壁。"
"我像一堵朽墙,又一次跌翻在地。"
"那条蒙古母牛如同一堵朽墙,扑地便倒。"
"牛走出了人民公社的土地,走进全中国唯一的单干户蓝脸那一亩六分地里,然后,像一堵墙壁。沉重地倒下了。"
由此可见,"墙"和"墙的倒下"是莫言小说中的一种重要的语言模因。莫言还著有散文集《会唱歌的墙》,足见其对"墙"和"墙的倒下"这种语言模因的钟爱。
在网络文学中,关于"墙"的语言模因,也相当流行,逐渐成为网络流行语,比如,"吃自助餐的最高境界,扶着墙进去,扶着墙出来","墙里的人想出来,墙外的人想进去,我站在墙上看来看去"等。这种语言模因从字、词、短语发展到句子、段落,成为流行世界中的重要元素。
因为网络蹿红,图书畅销和电影电视的翻拍,从2007年开始火到现在的《杜拉拉升职记》系列,更好地诠释了流行文学作品的语言模因的流行形式和流行过程。成为"杜拉拉语录"的各种语言模因,更是被争相模仿。学校里,职场上,"别不清楚谁是老大","Youdeserveit!(中文解释,名至实归或罪有应得),"WHY比WHAT更重要","当不了'技术派',当好'感觉派'也不错"等等,成为大家耳熟能详、争取追捧的"时髦句子"。从最初被流行文学作品的同化到变成自己的记忆,再到主动的表达出来,最后成功传输和复制给别人。这正是语言模因传播经历的四个重要阶段,即同化-记忆-表达-传输。
流行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模因一定是雅俗共赏的,阅读轻松的和幽默诙谐的,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浓缩。
三、语言模因中的文学修辞效应
这里,我们所说的是广义上的文学修辞所产生的效应,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完整的交流活动;而非指狭义的修辞效应,即文学作品中公开的可辨认的手法或辞格所产生的效果。
首先,语言意境的突兀与惊奇。语言的变异与创新,是流行文学作品对传统文学作品的挑战和变革,也是推进语言进化的重要手段。例如,莫言作品中"老汉愿意效驴马之劳""掌上钻石"(均出自《丰乳肥臀》"妙语如糖球山楂葫芦串"(出自《白棉花》;再如,几乎家喻户晓的《武林外传》,吕秀才说,"既然选择了小郭,就应该好好跟她在一块儿,娶鸡随鸡,娶狗随狗嘛。"(出自《武林外传》第72回)虽然有悖于我们传统和日常的说法"犬马之劳""掌上明珠""妙语如珠""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却成为强势的语言模因,迅速被复制和传播。无独有偶,网络流行作品《天上灵能》第355章的标题,即为"效驴马之劳"。这种突兀与惊奇的意境,表现出极强的文学修辞效应,非常符合美学的陌生化理论。这类语言模因的传播,不但要符合表义准确,而且能够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觉,达到幽默新奇的效果,由此引发记忆和套用。我们在日常表述中,越来越多的人采用这类语言模因,无形之时,已推进了语言的变革。
其次,文学审美的突破和张扬。对于传统文学审美观和价值观的突破,甚至颠覆,是流行文学作品的语言模因所带来的另一大修辞效应。在思想解放的同时,在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的影响下,当前的流行文学作品尝试了各种文学修辞风格。不再停留在儒家文化中的文学美学映射上,而是追求更多的惊险、怪诞、新奇,刺激,甚至是丑恶,这正是人生百态与人类复杂精神活动的需要,因此追求粗粝、杂色,甚至"审丑"的语言修辞风格,也成了流行模因之必然。
以往作家回避或者轻描淡写的"丑"的和"令人作呕"的东西,如今在夸张和比喻等的修辞手法下,反而成为流行的语言模因,强烈冲击着现代人的审美视角。例如,莫言在《欢乐》中,对于蛔虫的描述,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语言模因,"金子般的蛔虫"。原文是这样描述的,"你一低头,手捂住肚子,挪到路边,哇哇地呕吐起来,两条弯弯曲曲的大蛔虫在你的呕吐物中蠕动着……你一屁股坐在了路上,怔怔地看着那两条蛔虫,发现它们光滑的身躯上反射着金子般的光泽。"再如,莫言在《食草家族》中对"屎"和"思想"的联系的描述,"四老爷……其实并不光是拉屎的,他拉出的是一些高尚的思想"。
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反讽下的文学审美,致使语言模因流行得更快。从网络爆红到书店畅销的《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作品,就是在反讽等修辞手段的辅助下,表达出文学作品对历史的审美突破,对官场的审美突破,甚至对文化的审美突破。例如,其中的经典语录"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用以形容明朝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踩着别人往上爬;"如果要搞个三千年来的世界畅销书排行榜,《孙子兵法》至少可以排进前五十名,此书早已打入国际市场,行销海外,这本书拿破仑买过,希特勒也买过,上到八十岁的老头,下到四五岁的孩童,都是孙子的忠实读者。"戏谑幽默的语言背后,把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表达得淋漓尽致。读者能够从以往的认知、经验和情感经历的积淀中,找到与文本内容相关却又因人而异的部分与之发生共鸣,为文学审美的突破和张扬提供了种种可能。
四、流行文学作品中语言模因的社会文化功用
首先,语言模因引领流行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20世纪90年代末,风靡网络的流行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除了让文学作品在网络空间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外,其影响程度之大,之广也是不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在不经意间,"第一次亲密接触""轻舞飞扬""痞子蔡"等已经成为强势语言模因开始流行起来。正是这些强势的语言模因引领编剧和导演们,争相看好流行文学作品,将其改变为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等。
《杜拉拉升职记》系列是很好的流行引领范例。从网络的流行,到创下当当网和卓越网连续70多周小说榜首的神话纪录,再到其电视剧版权,话剧改编权和电影版权被迅速成功地卖掉,最后到系列作品陆续搬上银幕,整个文化市场上刮起了一阵"杜拉拉"风。"杜拉拉"和"杜拉拉语录"中的语言模因,已经不再单纯是语言模因,而成了影视剧的收视保证和票房保证。流行语言模因的影响力给电影、电视、话剧等多种文化产品的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其次,语言模因推进语言的发展和进化。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为了让自己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同时被社会所接纳,追随潮流,挤进"对话圈",离不开语言模因的传递和表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加速了语言模因的传播速度。
例如,《明朝那些事儿》系列,《武林外传》等,都是从一个全新的方式来解读历史,解读武侠。如此好看,如此有趣,如此颠覆的写法,怎么可能不火爆,怎么可能不流行?因此,其中的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成为流行的语言模因也是理所当然之事。流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模因催使新兴词汇、仿拟用法、语码混用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现代语言的一种发展趋势。例如,"朱元璋对他制定的那套政策更是信心爆棚"(出自《明朝那些事儿》系列)的"信心爆棚";"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出自《天下无贼》;白展堂说,"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kitty啊!"(出自《武林外传》)
因此,语言模因在实际的使用和传播过程中,必须要经常丰富自己,推陈出新,不断推广,才能更好地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需求。同时,推进语言的发展和进化。
对于文学本质的探讨,长期以来形成了很多言说和论观,如"摹仿说""表现说""再现说""既表现又再现说"等等。这些观念既呈现出人们对文学的描绘和解释,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那么,流行文学作品,是以上这些论说更突出,更集中的体现,是被大众更加接收的语言表达方式。而对流行文学作品的语言模因研究,是和当今社会文化传播的紧密互动。对语言模因的传播方式,在文学语境下的认知,以及文学修辞效应系统深入的探讨,对言语交际和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对于研究、揭示语言发展和演变规律以及语言模因在文化进化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