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贬谪对刘禹锡文学创作的影响
摘要:刘禹锡携“盛唐音”于中唐韩孟、元白之外独树一帜。仕途虽屡遭贬谪,却依旧激昂慷慨,尽展傲岸风标,被誉为“诗豪”、“国手”。其作品于豪健奇雄中婉转多变,极尽柔情,异彩纷呈。
关键词:刘禹锡贬谪文学创作影响
刘禹锡虽身处中唐,历“安史之乱”之余波,又因“永贞之变”惨遭流放,可谓“命途多舛”,但依旧不减用事之心,于中唐诗坛遗世独立。明代杨慎《升庵外集》说:“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1]刘禹锡无论诗歌、散文还是论说文都表现出极深的造诣,虽文风由于年龄和阅历的不同略有变化,亦不乏彷徨、失志之叹,但横贯一生的是傲岸不去的独立品格和敏感而殷切的柔情及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盛唐的辉煌早已成为陈迹,经历“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可谓百废待兴,“中兴之志”无疑当仁不让地担起了重整乾坤的重任。在文化领域,韩愈领导了“古文运动”,白居易领导了“新乐府运动”,政治领域则进行了“永贞之变”。
然而中唐党争严峻,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加之外族入侵,可谓内忧外患深矣。面对如此的现实困境,改革迫在眉睫,于是以王叔文为首的官员便发起了“永贞革新”,不料未几风云突变,宦海浮沉,致祸身,结果“二王、八司马”杀的杀,流放的流放,一场除旧布新的改革就这样草草收场,大唐江山因此每况愈下。最可怜的便是包括刘禹锡在内的这批改革之士,见放穷荒,郁郁终生。身处这样的时代,加之傲岸不屈的人格,刘禹锡参与救亡图存的变革是一种必然,而流放中表现出不同于他人颓唐消极而是昂扬的斗志,怡然的情趣,则是刘禹锡所受的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而这种素质教育并非局限于家庭、书籍,更得益于阅历、生活。
一、行藏在我,用舍随他
古往今来,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始终无法忘却的便是一颗用事之心,刘禹锡当然也不能免俗。然而一腔热血并不见怜于浩荡皇恩,更多的人会穷困潦倒一生。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贬谪对刘禹锡的文学创作却是一种涅槃。
吴乔《围炉诗话》云:“梦得佳诗,多在郎、连、夔、和。”[2]永贞之变后,刘禹锡虽身处蛮荒,却达观自适,“山秀而高,卉物柔泽,水孕金碧,信荒服之善部,而火裔之凉墟也!”与丘壑间,自得其乐,这种醉翁之趣,得之者几人乎?足见刘禹锡百折不挠之精神,穷且欲坚之意志。
然而,“叔文行政,上利于国,下利于民,独不利于弄权之阉宦,跋扈之强藩”[3]的“永贞革新”却惨遭失败,带来的是接二连三的打击,更有甚者“制有逢恩不原之令”(旧唐书·刘禹锡传),“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在这种绝望的境地中,刘禹锡依旧没有丝毫退却,并高唱“人生不失意,焉能爆己知”,“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咏史二首》)。并在朗、连、夔、和及其后宦海沉浮中,书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展现了一个自由而超越的灵魂。
二、咏怀中的爱憎
贬谪的愤懑,刘禹锡往往借咏怀诗抒发,并表现出爱憎分明的情怀。虽然深谙“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的沉浮炎凉,但依旧吟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豪迈之曲。这种矢志不渝的追寻和对理想的执著及对待历史冷峻而犀利的见解,精警超迈,韵味深长。
最能突出刘禹锡不惧奸佞、敢于伸张正义的作者以《玄都观二首》为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表现出孟子所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气。“去过十年同赴诏”本应感激涕零,但一“戏”字将蔑视与憎恨在隐幽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于是,又被外放,然而十四年后,英雄归来,故地重游,心底波澜难耐,故又高歌一曲“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种气度又有几人能比,几人能及。笑煞群小的快意溢于言表,讽刺极为老辣,同时展现出诗人宁折不弯的刚强斗志和穷且益坚的昂扬斗志。
《秋词》一曲,一扫千古陈说,琵琶反弹,独舒机杼。自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始,秋天被赋予肃杀萧瑟之感,无不令人满目伤怀,心中抑郁,叹生命之将尽,残躯之易逝。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表现出对生命的执著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不渝之志,虽人生坎坷,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不被重用,但仍励志高歌,整首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难能可贵。
三、竹枝词——别样的逍遥游
刘禹锡虽身处蛮荒,且屡遭小人刁难,但依旧乐在其中。一句“何陋之有”将其豪放达观的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百折不挠的不屈精神无疑是世人的一种垂范,一种遗世而独立的傲然风姿,令人肃然起敬。
竹枝词在刘禹锡手中更是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刘氏集略说》中说到当时的创作情形:“及谪于沅、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诗歌。”[4]刘禹锡汲取了巴人竹枝歌舞的精华,色泽清莹,音调和美,具有优美圆熟的艺术技巧。至此,竹枝词终于吐露芳华,在中唐诗坛上别开生面,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诗人黄庭坚评价:“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5]“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词情真意切,自然脱俗,达到风景画与风俗画、人情美与物态美、诗意与哲理、雅声与俚语的完美融合。明人谢榛云“措辞流丽,酷似六朝”(《四溟诗话》)[6],白居易更是赞赏有加——“听者愁绝”,可见其艺术感染力之馥郁。
四、唱和中的慰藉
诗酒唱和在唐代蔚为盛行,而在贬谪之中能与知己酬唱应答无疑是逆境中的莫大安慰。唐代有“刘柳”之说,无疑是对刘禹锡和柳宗元这对生死之交的最佳见证和诠释。《柳子厚墓志铭》“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这种生死情意,后之览者,无不唏嘘感叹,有友若此,复何求?晚年刘禹锡与白居易交往甚密,亦是一段文坛佳话。
在唐代文人与宗教显得尤为密切,交往亦是频繁。仕途失意后宗教往往会成为一种寄托,一种缓冲,从而寻求一种和谐的状态。刘禹锡一直与僧侣交往密切,在被贬期间应僧道琳之请作《大唐曹谿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道:“我立真荃,揭起南国,无修而修,无得而得。”并在《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说:“上士解空而离相,中士著空而嫉有。不因相何以示觉,不由有何以悟无。彼达真谛而得中道者,当知为而不有,贤乎以不修为无为也。”通过以上文字足见刘禹锡对禅宗领悟之深,功力之厚。
五、结语
刘禹锡一生虽屡遭挫折,但依旧傲岸不屈,打破了古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传统,始终以乐观昂扬的心态积极面对人生境遇,以豪迈的性情和婉而多讽的性情书写了一段人生传奇。
参考文献:
[1][明]杨慎,王大厚笺证.升庵诗话新笺证[M].上海:中华书局,2009.
[2]刘禹锡,瞿蜕園笺证.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4][5]刘禹锡.刘禹锡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谢榛.四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