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邓以蛰的自然与艺术关系论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2-10 16:5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杜寒风
分享到:

 

  摘要:邓以蛰针对柏拉图所说艺术不能超脱自然(谓自然的摹仿),而造乎理想之境,以为艺术的力量使我们暂时得与自然脱离,它有自身的独特魅力。艺术家的感情、性灵的介入,才可能寻觅到有组织、有形状的东西。强调了在艺术中理想的不可缺失,回答了艺术超越自然的独特之处。他讲的自然比较含混。探讨自然与艺术关系的目的是高扬艺术超越日常世俗的理想一面,要艺术家打破惯性习惯,冲破难关,勇于创造,达到艺术和谐自由的境界。

  关键词:邓以蛰;自然;艺术;美学;关系;艺术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自然与艺术的关系,是中外艺术理论家、美学家讨论过的话题,对自然与艺术的认识不同,决定着在这个问题上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不同。中国现当代艺术理论家、美学家邓以蛰也探讨过这个问题,受到了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意大利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等人观点的影响。邓以蛰对自然与艺术关系的阐发,集中体现在他写的《艺术家的难关》、《观林风眠的绘画展览会因论及中西画的区别》等文章里,我们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可以看到他建构美学理论的一种尝试,对我们认识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大有裨益。

  一

  针对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柏拉图所说艺术不能超脱自然(谓自然的摹仿),而造乎理想之境,邓以蛰强调:"我们要是细细解析起来,艺术毕竟为人生的爱宠的理由,就是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使我们暂时得与自然脱离,达到一种绝对的境界,得一刹那间的心境的圆满。这正是艺术超脱平铺的自然的所在;艺术的名称,也就是这样赚得的。"①艺术的力量使我们暂时与自然脱离,让我们进入艺术的绝对境界,悦心悦意悦志悦神,这种力量是自然本身所不能够产生的。艺术之所以与自然有别,在于它有自身的独特魅力。"骤然看来,自然这名词是何等可人,仿佛唯自然能对我们吐露宇宙的真消息。艺术若真有存在的价值,必得宇宙的真底蕴它也能吐露一些才算得。"②这里牵涉到自然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正如自然的存在有它的价值一样,艺术的存在也有它的价值。艺术不是自然的机械复制,不然艺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艺术之真甚至比自然之真还要真,达到了把握本质的艺术真实,是自然真实的艺术表现。邓以蛰指出,柏拉图不引用艺术为到达理想国--绝对境界--的椎轮大辂,反以为艺术是他们的理想国中所鄙弃的自然的影子。这自然竟是绝对境界--乌托邦--的守门猛犬;艺术若是冲它不过,真要冤屈一辈的了。邓以蛰是坚决不认可柏拉图艺术是自然的影子的说法,这一说法是把艺术看做比自然还要低的。柏拉图出于他的政治的、哲学的考虑,不但看低艺术,还限制不合他艺术理想的艺术的发展。这显然对艺术来说是不公的,当然是不利于艺术的发展的。如果没有公允地看待艺术,对艺术的认识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邓以蛰问到,为什么要说自然与艺术是两件东西?他先引伸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说,权也说,"自然可自然,非寻常的自然"。"寻常的自然,反怕是人为的居多,或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圣人的累世功德了罢。这功德深刻在我们知觉里,是亘古不磨的。知觉里这些亘古不磨的典册,够得艺术家的冲锋破阵。"③邓以蛰举艺术家画画为例,说明知觉对于画家的创作有负面影响:艺术家临绘画的时候,一动手,不等到美的程式有所安排,他的知觉就要处处提醒他,务使他感到不是这点不对,就是那点差池。"结果他画的如果是人物,这人物的姿态必定照他知觉的要求:或是临流钓月的姿态,或是倚风怀人的姿态。这姿态必使人人看到,得以欣赏其间的意趣。假使意趣表现得不充分明了时,图中人肤发的色泽,与形体的均势,都算不得什么了。不仅如此,有时还要画出故事来:什么流觞曲水了,什么林下七贤了,这种与文学家争得鉴赏者爱宠的技能,一般画家是不惜他们的精力去实切讲求的。要是山水画呢,一幅中不是崎岖山径,断续行人;就是推窗对景,流连之至。仿佛宇宙之大,终逃不了人的手掌心!倪云林虽觉人类脚迹,足污大地灵秀,但他也舍不了篁里茅亭,为栖息意志之所,似乎美的感得,处处要人事上的意趣做幌子,否则造宇宙就搦不笼来了。"④可见不管是画人物也好,画山水也好,都要受到知觉的左右。画人物画要画出意趣乃至故事,画山水画,离不了人事上的意趣做幌子。知觉给艺术家带来了在艺术创作上习以为常的惯例,妨碍着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前进。邓以蛰在《中日绘画展览会的批评》一文中也说:"我们从小目根就染了一个贪懒的恶习,不去自己单独讨生活,睁开眼,就要过去的知识来帮助他,好叨点便宜。这个便宜,就是把外界看成一个一个的轮廓,一条一条的横竖直立的线,好做个前后远近左右辨别的标准。这个见不着的绑缚,几乎无人割得他断的!你可注意到这般日之出国的性灵儿,在那边想法子要把他砍断的意思呢?我想画师本领之高低,全看他砍断多少为凭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邓以蛰赞美日本画家为"性灵儿",他们可贵的地方,是画中见出了他们的性灵。画师要砍断已有知识的约束,他砍得越多,他的本领就越高。画家不受成见的影响,不失去画家的独立主体,就不会失去自己在绘画上的创造力。邓以蛰在中日绘画展览会上看到有几幅画,可以把我们由小传下来的目根恶习敲成粉碎,"性灵儿"用了"参天地之化育"的力,使自然光动的颜色在作品中得以很好地表现。

  邓以蛰以为:艺术家对于现象,是先要把它的五官性情搬出来,放在时时刻刻变动的现象中当做寒暑表或镜子似的,现象如何动,五官性情就如何的迎合。外界一丝的动静,无不波及性情之弦的。这波及的印象,再嵌入知觉里,若有此伎俩表现出来剔成艺术。这种表现不在整个图书馆里的书籍中,乃在一部艺术史上。到近世印象派--前印象派的绘画,格外聪明伶俐,表现得也格外真实。但这不过是现象的真实。"现象是自然界的东西,最是变动不居的;不是性灵中的绝对的境界。艺术得到现象的真实,原不是它的分内事。要是它不向前进时,柏拉图是要驱逐它出境的!所谓艺术,是性灵的,非自然的;是人生所感得的一种绝对的境界,非自然中的变动不居的现象--无组织,无形状的东西。"⑤艺术是有组织、有形状,是性灵中的绝对的境界,性灵不是神秘不可知的,性灵为人生所感得,它是人创造出来的,艺术有高于自然之处,这是艺术反映自然的特殊性质所使然。一幅画如果只满足于画得像,是远远不够的。画家画的东西与所画自然的东西比,不如原来的东西真实,画家不能以画得像为满足,而是要讲求艺术真实,突显出自己的性灵。画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应予充分考虑如何表现所画对象的精神,如何在作品里体现出来自己的艺术理想。

  二

  邓以蛰以为,艺术为的是组织的完好处,形式的独到处了。所谓绝对的境界,就是完好独到的所在。"艺术史上绝造的时期,如欧洲十三世纪--拜占庭的艺术在意大利活动的时期--与后印象派的塞尚一流,以及中国晋唐的人物,六朝的造像,宋元的山水,名家的手笔,无不简切纯厚;举凡文艺复兴时代的设意肤泛的习气,与夫院派画的琐碎平凡的体裁,都丝毫不曾侵入,这真是人类性灵独造的绝对的境界了。真实的现象,是艺术的笔画刀脚,但不是它的形状。它的形状,是感情的擒获,是性灵的创造,官能又争不去它的功劳了。"⑥邓以蛰所举中外艺术史上的例子达到绝对的境界的艺术,简切纯厚,没有设意肤泛的习气与琐碎平凡的体裁,在艺术史上彪炳史册。官能虽是艺术创造中不可缺少的,光有官能,没有性灵的参与,是创造不出艺术的形状出来的。现象与形状之间是有距离的。正是艺术家的感情、性灵的介入,才可能寻觅到有组织、有形状的东西,与自然相区别。自然现象可为艺术创作积累素材,可为艺术之源,但毕竟不是艺术本身,必经艺术家灌注生气于对象,才能见出绝对的境界。有人认为邓以蛰"所谓'绝对的境界'也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或'理念'、'理想',艺术正是这种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⑦下定论似简单,未看到邓以蛰的建构美学理论的可贵探索,并不是黑格尔美学观点的照搬套用。有人看到了邓以蛰"文字中的思想与黑格尔的理念论哲学思想不同",⑧则是较为切实的看法。

  邓以蛰说:"诚然:艺术是理想的实现;但是把东西抄写一番,是算不得的。理想不是外界的自然生来有的,你的机体上本能的活动,内中也没有含着理想,只是你心内新奇的收摄,心内新奇的铸造,才说得上是理想呢。造一幅画,写一篇文的程序,正同宇宙间的事物,在哲学家的脑中,融化着渐渐的脱出一个新的见解的一样。哲学家与艺术家所用的体裁,虽都是外界的自然中所包含的现象,但把它造成一个知识、一篇文、一幅画,那就已经脱离了自然,自身成就了一个整东西,永远可以独立存在,理想的实现,是如此的。所以艺术贵创格,就是这个缘故。"⑨邓以蛰充分肯定了理想对于艺术家创造的重要性,理想不是外界的自然生来有的,也不是人的机体上本能的活动,它是艺术家心内的收摄,心内的铸造,艺术家的创造同哲学家的创造一样,有程序上的相同,都来源于自然中所包含的现象,但经由哲学家、艺术家的创造,它们已不是自然的了,而是理想的实现,成就了一个整东西,物化为精神产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了。邓以蛰认为,一派艺术的宗师,方他初领会宇宙间一种新形态新品格,无不是孑然特出,得未曾有的一种境界;久后摹仿的多了,才变成固定的形式。艺术境界的创造,无疑其来源是自然,艺术家的性灵的领会,功不可没。如无人的性灵的领会,自然不可能具有人所赋予的形态品格。"我们言语中有许多形容词,形容自然,其实自然那有这些被形容的品性,初不过是人的性灵的领会罢了,渐渐才变成固有性,足见性灵的领会,影响之大而且确定的地方了。艺术家的理想,转而赋给自然,成就自然的形态品格,哲学家造成新知识,新见解,以启发吾人的认识力,两下的价值正是一样的。"⑩邓以蛰提及了林风眠绘画的杰作,继承了中西绘画的画法,而有自己的融通之地,林风眠所画的《人类的历史》、《金色之颤动》、《挽秋》、《松声》、《晚归》诸作都是富于理想的,凡是山水写生,用的是中国画法,人物是油画。邓以蛰强调了在艺术中理想的不可缺失,回答了艺术超越自然的独特之处,他得出了"不仅是感觉强,艺法精,就算是艺术家,最重要的,还是理想"的结论。这个结论应该说是能够成立的。艺术家与哲学家,分工虽有不同,但都能创造他们的价值,都能够启发我们的认识力,有价值上的相同性。艺术家与哲学家都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产品,满足人们不同的精神需要。艺术家的理想要赋给自然,成就自然的形态品格,自然原来没有的意义,艺术家以理想赋予给自然,自然在艺术家的作品里也就具有了意义。自然在艺术的创造中得以生成新的价值,艺术家造就了艺术的新天地,人们能够在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的活动中得以接受。

  按照邓以蛰的表述,中国的最善领会自然的艺术家成功了中国的绝对的理解艺术。中国征服自然的不是科学家、实业家,竟是艺术家,因为艺术家找到了征服自然的办法。"诚然,自然是个最适宜最够用的理想的运动场。自然界无论何等微眇的动静,都可以使人的性灵,领会得,给这微眇的动静一个意义,自然中任何散在的片面观,都可以任人构成一个整个的理想境界。这种方便的自然,那一定要什么透视了,什么长阔厚的积量了,种种法门来表现它呢?只要赋与自然一个有意义的形表,期望观者能与领会就够了。但使观者领会的,不是人所习知的自然的固有的性质;乃画中所流露的画师本人的新境界、新意义的才是。"此处自然指艺术家创作所取法的对象。就中国绘画的创作言,不必用西方绘画的透视、体积等法门来表现,中国绘画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写意画就不同于西方的写实画,中国绘画之境界、意蕴之生成,又是和中国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的。虽然邓以蛰这里谈的是绘画,但其融通性也应适合其他表现自然的艺术种类中。理想派的艺术家能够征服自然,充分体现出他们不凡的创造力量,他们的性灵使他们的才能得到了发挥。我们可以推断说,观众要看艺术家的作品,不是仅满足于了解自然的固有的性质,而是要看艺术家在作品中如何表现出他们的新境界、新意义。了解自然的固有性质是可以通过自然科学去了解,就艺术所表现的自然来说,是要有艺术家的艺术眼光的,有艺术家独到的探索,能够给观众听众读者提供新的视角、经验。荷兰大画家吕邦斯画过一幅画,为了取得美的效果,画出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受到光照,显然违反了自然的规律,德国美学家、作家歌德却对之评价甚高,指出这正是吕邦斯的伟大之处。吕邦斯用双重光线进行艺术虚构的大胆手笔是高于自然的。艺术家一味迎合、适应观众读者听众的话,就难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智慧,缺乏创造的活力,艺术家的性灵就不见了。邓以蛰推崇艺术作品中流露出的艺术家的新境界、新意义,对于接受作品的观众听众读者来说,也是能够增长他们的见识与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的。

  邓以蛰讲的自然比较含混,有时是指山水花草之类的自然对象,有时是指人的遗传本能、感官知觉,有时是指社会生活的人事、知识,得分具体情况看其所讲的含义。如果说人的遗传本能、感官知觉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算作自然一部分的话,当自然指社会生活的人事、知识时,自然的含义与社会又纠结在一起,容易给人造成某种错位的置换。解放后,邓以蛰发表过《〈艺术家的难关〉的回顾》一文,说:"艺术需要冲过本能、人事、知识(这些我都包含在'自然'这个范畴中)这些关口"。这里的人事、知识,与人的遗传本能、感官知觉,生就具有的东西,似不能够等而同之。艺术虽不能完全脱离自然,但邓以蛰在这里探讨自然与艺术关系的目的,还是高扬了艺术超越日常世俗的理想一面,要艺术家打破惯性习惯,冲破难关,勇于创造,达到艺术和谐自由的境界。艺术胜于自然之处,便是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之体现,也是创作主体、接受主体的能动性之体现。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