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历史观述论(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2-23 14:3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中国期刊库
分享到:

 

  (一)宣传革命道理,组织民众参加革命

  国民革命时期,在国共两党的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毛泽东都为宣传、组织民众参加革命做了大量的工作。1925年夏,毛泽东在家乡韶山养病期间,分别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和国民党第七区党部,并以公开、合法的群众组织"雪耻会"为基础,通过"开展演讲、散发传单、游行示威、检查洋货、禁止销售洋货等活动"⑨组织韶山民众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他在担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期间,于1925年12月创办了《政治周报》,借此批判一切反革命宣传,扩大国民革命的声势和影响。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毛泽东开宗明义地说:"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对于那些气焰嚣张的反革命宣传活动,毛泽东明确而坚定地指出:"我们现在不能再放任了。我们要开始向他们反攻。"至于那些反革命宣传活动的反攻方法,毛泽东也说得非常清楚,那就是:"请看事实","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⑩由此可见,宣传、组织和发动民众参加革命,既是毛泽东历史观在国民革命中的实践运用,也是毛泽东将人民动力史观、阶级斗争原动力史观运用于社会实践的重要表现。

  (二)维护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分裂活动

  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不仅对国民党老右派的反共言论进行了坚决反击,而且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的分裂活动也主张进行坚决反击,为维护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针对中国国民党老右派反对中国共产党党员跨党、反对孙中山容共的提案,毛泽东就公开发言,主张停止讨论;针对旨在保护当时国民党内占少数的右派的地位而实行的比例选举制,毛泽东也公开进行了驳斥。1924年7月21日,针对国民党大部分党员尤其是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或明或暗的攻击、排挤日甚一日"的严峻形势,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局秘书的身份,起草并与陈独秀联合签发了《中央通告第十五号》,第一次使用了"右派"这个概念,并提出了"合作"、"纠正"并用的策略,即要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具体的应对策略主要有:在政治方面,必须揭批国民党右派"不愿反对帝国主义的列强"、"根本反对苏俄"、"排斥共产派"、"摧残工人农人"等反动言行,要求"我们同志应在国民党各级党部开会时提出左右派政见不同之讨论";在组织方面,"须努力获得或维持'指挥工人农民学生市民各团体的实权'在我们手里,以巩固我们在国民党左翼之力量,尽力排除右派势力侵入这些团体"。1925年冬,毛泽东对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毛泽东认为,"代表中产阶级的国民党右派之分裂,并不足以妨碍国民党的发展,并不足以阻挠中国的国民革命。"在这里,毛泽东以世界眼光、历史眼光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了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既通俗明了又透彻深刻,非常有说服力,对于坚定国共两党党内相关人士和全国人民的革命信心,发挥了一定作用。在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提出《整理党务决议案》时,毛泽东都主张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右派排斥共产党的反动言行进行坚决抵制,但是由于陈独秀和鲍罗廷等人的反对,最后都不了了之。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当月举行的中共五大上,毛泽东提出的反击国民党右派、重新分配土地的方案也被大会拒之门外,这使毛泽东深感失落。毛泽东后来曾经公开、坦诚地说出了他当时的心情:"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正是因为这样,不仅使毛泽东的人民动力史观主体形象一再蒙尘,使毛泽东的阶级斗争史观路径选择一再丧失,而且也使国民革命一再失去发展和转圜的机会。

  (三)要"进国民党去当主人",争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国民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主要通过掌握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来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后错综复杂的革命形势表明:"工人阶级的政党--共产党,不在国民党之内取得领导权,而打算达到无产阶级在中国之内的领导权,是不可能的"。早在1924年7月21日毛泽东参与签发的《中央通告第十五号》中,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须努力获得或维持'指挥工人农民学生市民各团体的实权'。"不难看出,这个观点就已经比较清晰地包含着中国共产党"进国民党去当主人"的思想和争取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思想。1925年12月,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的科学论断,同样明确包含着中共要争取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思想。在1927年8月7日举行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毛泽东简单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中国国民党之间关系的一些具体做法,并总结了在处理国共两党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认为国民党不过是一所"空房子",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工农群众要"进国民党去当主人"、做"主人翁"的观点。毛泽东在发言中说:"当时大家的根本观念都以为国民党是人家的,不知它是一架空房子等人去住。其后像新姑娘上花轿一样勉强挪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终无当此房子主人的决心。我认为这是一个大错误。""过去群众中有偶然不听中央命令的抓住了国民党的下级党部,当了此房子的主人翁,但这是违反中央意思的。直到现在,才改变了策略,使工农群众进国民党去当主人。"毛泽东以敏锐的眼光审视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明确提出要努力争取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这不仅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前途的无情否定,而且是对人民动力史观和阶级斗争原动力史观的充分肯定,对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毛泽东历史观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国民革命后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而造成的白色恐怖局面,毛泽东综合分析当时的革命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现实处境,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创造性地提出了"上山"主张,为中国革命指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革命的新道路。

  在许克强、夏斗寅、何键、唐生智、汪精卫等人先后公开背叛革命的危急关头,毛泽东曾经多次提出"上山"主张。1927年6月,毛泽东和蔡和森在武汉接待"马日事变"后逃亡出来的湖南工农干部时,要求大家:"回到原来的岗位,恢复工作,拿起武器,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坚决与敌人作斗争,武装保卫革命。"同月,针对唐生智明令取消湖南工农团体、公开反对共产党的行径,毛泽东认为保存工农武装有三种办法:"编成合法的挨户团,次之上山,再次之则将枪支分散埋入土中。"1927年7月4日,毛泽东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又公开提出了"上山"的主张。会上,陈独秀虽然认为"枪藏不了的可以上山",但最好的办法是到国民党部队中去当兵。张国焘提出脱离中国共产党后可以上山劫富济贫。瞿秋白则秉承共产国际代表的旨意仍然主张向城市进攻。毛泽东则坚决主张在党的领导下"上山",认为"上山可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上山"主张,为中国革命指出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新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条道路不仅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是唯一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发展道路。

  毛泽东的"上山"主张,植根于毛泽东在历史观问题上的正确认识,植根于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政治地位的细致考察,植根于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对农民的深刻理解。在中国,农民仍然是主要的群众和革命的主力军,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仍然是农民战争。"中国革命的形势只是这样:不是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镇压住农民,便是革命势力的基础--农民起来镇压住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中国的革命,只有这一种形势,没有第二种形势","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毛泽东提出的"上山"主张不仅是毛泽东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重要表现,而且是毛泽东为人民动力史观寻找可靠落脚点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毛泽东在实践中运用历史观的重要表现。在这里,毛泽东在历史观问题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很难将两者完全区别开来。

  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人类社会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国际环境对国民革命的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等。此外,毛泽东历史观在国民革命中的实践运用也表现在很多方面,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与科学把握的基础上,在国共两党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积极地将历史观运用于革命实践活动,并且在历史观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上山"主张,萌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思想,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道路指明了方向。

  注释

  ①王治涛:《论五四时期毛泽东的社会历史观》,《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②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92、321页。③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53页。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9页。⑤⑦⑧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19、25、21-22、30、46、38页。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8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11页。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223-224、224页。张仲举:《毛泽东诗词全集译注》(修订版),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页。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10页。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编辑委员会:《星火燎原》第1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429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4页。张素华、边彦军、吴晓梅:《说不尽的毛泽东》上,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320页。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