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晚清经世致用思想语境下的李提摩太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2-23 16:1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李鹏程
分享到:

 

  摘要:李提摩太在华45年,是近代来华传教士中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经世致用。他在传教的同时向中国官僚士绅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主持广学会出版了大量的有益于中国的书刊,撰写经世文章,宣传西学,议论中国时政,主张维新变法;亲自参加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和维新变法的政治实践活动。这虽然有利于中国的觉醒与进步,但其所流露出的殖民意识和殖民主义倾向,是应当受到批判的。

  关键词:晚清;传教士;李提摩太

  经世致用,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1870年李提摩太来华,正是中国经世致用思想开始复兴之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华45年的时间里,他传教、赈灾、出版、著书立说、游说中国上层官员,进行频繁的政治活动,完全将自己置于晚清经世致用思想语境之下,也把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文化选择。他的所作所为,影响巨大,但也颇有争议。

  一、主持广学会,传播西学

  李提摩太作为一个宗教人士,他来到中国的任务是传教,这使其在华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以传教为中心目的的,他对中国文化的改造也是在传播基督教文化基础上进行的,他有意识地把西方的文化引入中国,并积极参与到中国近代化的改革过程中,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如督办广学会,出版各种杂志书刊等。

  1891年10月,李提摩太担任广学会总干事,督办广学会前后长达25年。李提摩太强调把中国的士绅和官员作为广学会工作的重点对象,并加强与中国上层人士的联络。他说:"要把这批人作为我们的学生,我们将把对中国最重要的知识,系统地教育他们。"①他还准备"将五洲各国至善之法,进行采择成书,以教授华人。听其择善而从"②,所以他想在各省设立广学会分会,向中国广大民众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最终因人力财力等原因这一计划没有实现,仅在北京、天津、汉口、南京、丰田、烟台等地设立了书报代销处。

  《万国公报》是广学会的机关报,其内容十分庞杂,每期刊出少量有关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政事,也有不少由英美传教士和中国人士撰写的维新变法的文章。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有关维新变法的经世文章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为了进一步扩大《万国公报》的影响,李提摩太一方面约请博学之士为《万国公报》撰写文章,一方面设立一些题目,面向中国人搞有奖征文,要求应征者认真阅读《万国公报》上的文章,踊跃投稿,同时聘请王韬、沈毓桂、蔡尔康担任评判。③这种有奖征文活动,大大加强了中国上层官员和士绅对《万国公报》的关注。在他的主持下,《万国公报》发表了一大批重要的文章:李提摩太的《新政策》、《泰西新史揽要序》、《列国变通兴衰记》、《七国新学备要》;林乐知的《中西关系略论》、《文学兴国策序》;李佳白的《上中朝政府》、《新命论》;福士达的《整顿中国条陈》等。这些文章所彰显

  的主要观点是,中国要改变贫弱的状况,只有向西方学习。

  出版是广学会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据统计,广学会先后出书2000多种。④编译出版的历史、地理、理化、伦理和宗教等书籍,多被当时的一些学堂采用为教科书。在这些书籍中,对维新运动最有影响的林乐如的《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和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揽要》。戈公振认为:《中东战纪本末》"足以唤醒中国人士"⑤。大学士孙家鼐说:《中东战纪本末》和《文学兴国策》二书,"其于中国之病源可谓洞见症结,此中国士大夫所不能知,知之而不敢言者,林牧师皆剀切指陈"⑥。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对于中国人特别是维新派了解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史,起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李提摩太主持出版的大量书籍和刊物,对清政府钳制人民的言论自由起了一些冲击作用,对维新思想的传播,对维新派的启迪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这些文章里,李提摩太经常表现出"强势文明"的优越感,看问题的视角经常是殖民主义的,多次提出"给予某一外国处理中国对外关系的绝对权力","由该国的代表控制中国的铁路、矿山、工业等各个部门"等,这完全是赤裸裸的殖民主义观点。李提摩太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殖民主义的代言人。二、撰写经世文章,阐发变革中国社会的主张

  郑观应说到,洋人到中国传教,就是要"服华人之心"⑦。由于中国对外国侵略的抵制和列强在中国利益的互相制约,使列强认识到征服中国不能简单地使用武力征服的殖民政策,而需要从文化政治等方面进行全面控制,这是因为中国士人对较先进的西方文化显得较少仇视和抵制。李提摩太深知其中道理,所以他的中国之行不在于使多少中国人信奉基督教,而是更侧重于对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改变中国人思想。所以,他针对清政府急于改革的现状,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社会变革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

  1876年,山东大旱,李提摩太向山东巡抚丁宝桢建议,必须进行某些紧急改革,以防止可能再次发生自然灾害。办法是在山东开矿和修建铁路,加强运输能力,增加社会财富和扩大就业等。⑧他还曾向山东的一些地官员提出了改良农业和建立新式学堂的建议。到山西赈灾后,他曾在《万国公报》上发表《灾宜设法早救》的文章,提出了以工代赈的办法。他向当时的山西巡抚曾国荃建议开矿、筑路、兴学,还建议把山西一部分灾民转移到东三省去垦荒,以减轻山西的压力。

  1884年,他向山西地方官员送交了一份改革山西政治的《富晋新规》建议书,把他的主张系统地表述了出来。他建议中国政府应派委员五人到西方各国亲查教法、矿法、钢法、路法、机法,每人将所查之事著为一书,刻印分发各省,以便对西事有所知晓。⑨同年,他前往北京,同英国驻华公使巴夏礼和总税务司赫德交换"改革中国"的意见。他向赫德建议,应该说服清政府派一些代表团,到世界各地去考察其政治、教育、工业、交通、宗教等方面的情况,并在北京设立一个联络局,将以上所获得的报告内容通报各省。⑩

  李提摩太早期的各种变法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他从1881年11月至1882年1月以"中西友"的笔名发表于《万国公报》的《近事要务》中。有近百种建议,凡天文、地理、化学、五礼等各门学科,工业、农业、卫生、教育等各个部门,以及宗教、道德、外交、立法等有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均有涉及。这是近代来华传教士就在社会、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提出的第一份综合性变法建议,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李提摩太在中国生活的45年里,一个人著译的书就有100多种,大多发表在《万国公报》上,有的还印成单行本广泛地发行。后来他的多本著作和文章被收入晚清的各种"皇朝经世文编"中。这些书的内容,大体可分两个方面,一是对世界历史、地理、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介绍;二是针对中国实际提出的各种变法思想。如其《大国次第》一书,罗列了世界30多个大国的人口、幅员、粮赋、贸易、学校、工价等方面的一组统计数字,并加以排名和分析。例如,中国人口第一,面积第三,但贸易、粮赋却都排在倒数第三位。这些数字,看似枯燥无味,但经过排比分析,却发人深省。这对于刺激中国民众的觉醒,克服"天才上国"的虚娇,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又如《论生利分利之别》,是一部经济学方面的著作,首论生利,次论分利。生利指的是通过生产活动创造财富,分利指的是产品分配。李提摩太把世间生利之人分为八大类,对每一类都给以具体分析,说明科技的发展进步,只会大大提高人们生利的能力,而不是相反。这对于消除中国一些守旧派人物的疑惑,推动科学技术知识在中国的传播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晚清所译著的西书中,经济学著作本来就不多见,而论述科学技术与人类物质财富之间关系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李提摩太这本经济学著作具有十分特别的意义。时人有评论曰:《论生利分利之别》"即《大学》生众食寡。中国人有谓机器--兴有妨民业者,读之可释然矣","此书极有理,勿以其浅忽之"。《泰西新史揽要》是李提摩太最重要的一部,也是公认的晚清所有翻译的西方历史书籍中销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一部书。该书叙述了19世纪欧美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内容相当广泛。有关各国的沿革、相互间的争战、政体演变、物产、人口、著名人物、风俗习惯、科技发明等均有叙述,特别是对于西方各国兴利除弊、变法图强的历史述之颇详,其目的就是启发中国的有识之士从中加以借鉴。此书在中国知识分子圈子中有广阔的市场。对于那些不太熟悉世界大势的士大夫来说,它是一部开阔国人眼界的教科书。"它吸引了帝国好几位高级官员的注意,特别在北京更受欢迎。"维新派骨干人物梁启超评价此书为:"述百年以来欧美各国变法自强之迹,西史中最佳指书也"。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