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中国文学“走出去”与文化接受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2-23 16:2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张莉
分享到:

 

  摘要:元代戏曲家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从初入欧洲被节译、被改写到被全文翻译,可以说《赵》剧代表中国文学由东向西做了一次完整而成功的文化旅行。马若瑟、伏尔泰、儒莲的三个不同时期的译本在这段旅行中具有标志性意义。三个译本在文化语境、译本特点及译本接受等方面存在相互关联,译者恰当把握各种因素,促成该剧在不同时期均为目标语受众广泛接受。探讨《赵》剧的译介历程,对我们今天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赵氏孤儿》;节译;改写;全译;文化"走出去"

  在全球化日渐加剧和中国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当下,世界关注中国,中国走向世界。中华文化走出去步履加快,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文学肩负着重要使命。探讨《赵氏孤儿》的译介历程对今天中国文学"走出去"不无裨益,而马若瑟、伏尔泰、儒莲三个不同时期的译本在这段旅行中具有标志性意义。本文以这三个译本为研究标本,从文化语境、译本特点、译本接受及其相互关联等方面,探讨其进入西方文化的途径,以期获得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

  一、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元代戏曲家纪君祥的五折本杂剧《赵氏孤儿》主要取材于《史记》。故事将时间定位在春秋晋灵公时。由于晋灵公昏聩无能,武将屠岸贾专权,将大臣赵盾一家诛绝,其子驸马赵朔也被逼自杀。赵朔妻在幽禁中生下赵氏孤儿,被义士程婴偷带出宫。屠岸贾得知后,为追杀孤儿下令屠杀全国婴儿。程婴与归隐老臣公孙杵臼商议,将自己的孩子送给公孙杵臼,顶替赵氏孤儿去死,然后自首,揭发公孙柞臼收藏赵氏孤儿。结果程婴之子被杀,公孙杵臼自杀。屠岸贾收程婴为门客,认赵氏孤儿为义子。孤儿赵武长大后,得知真相,遂杀屠岸贾复仇。

  《赵氏孤儿》是一部杰出的悲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戏剧冲突扣人心弦,悲剧气氛激越慷慨。它立足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观念,以弘扬崇高的舍生取义精神和弃恶扬善的伦理观为主题,全剧充斥着"道"与"义"的中国文化内核理念。

  元杂剧主要由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构成,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的发展,刻画人物的性格。纪君祥五折本《赵》剧唱词洗练,科白齐全,十分出色,在元杂剧中属上乘之作。

  二、节译--马若瑟之割舍与文化传播

  《赵氏孤儿》最早走出国门是由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于18世纪初译介的。马若瑟精通汉文,"汉语知识无人能及"①,《汉语札记》是他最具代表性

  的一部作品。文中介绍"自己穷三十年心力研究中文",后人评价他"成就了一部中文和中国文学的复杂著作",可见马若瑟对中国文学了解之深、之透彻。是什么原因让他首选纪君祥的《赵》剧翻译呢?马若瑟翻译《赵》剧的动机与其索隐派神学观点密切相关。法国耶稣会士中一部分人宣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发现了基督教传统的踪迹,并对此做索隐式和象征式解释。马若瑟认为,让中国人皈依天主教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向他们解释中国经典的真谛,因此以毕生精力研究中国语言和经典,并想方设法在欧洲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虽然《赵》剧与索隐派毫无关系,但马若瑟认为找到了让欧洲学者了解中国古代经典价值的途径。他自信法国人会对此感兴趣。因为当时的西方社会正萌动着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和对中国政治理想及道德规范的向往,而耶稣会也一贯主张用悲剧人物的英雄品格教化世道人心,并且18世纪的欧洲文学理论家也提倡希腊"命运悲剧"的文学主题,《赵》剧正合乎这种悲剧观。当时的法国正进行着一场"戏剧是伤风败俗还是可以弘扬道德"的论争,耶稣会一直是戏剧最忠实的捍卫者。综上所述,马若瑟选译这部作品一定是成竹在胸,而此后傅尔蒙同杜阿尔德多年的笔墨官司②也足以说明这一点。因此,毫不夸张地说,马若瑟是在极恰当的时候选译了一部极恰当的作品。

  那么,译本何以如此赢得众多读者,甚至"在整个欧洲也不胫而走"?这还要看译者的翻译策略。

  马若瑟把《赵氏孤儿》译成法文,取名《中国悲剧:赵氏孤儿》,1735年发表在杜阿尔德主编的《中华帝国志》上。马若瑟对该剧做了相当大的剪裁。元杂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比较单一,主要以歌唱为主,兼有说白,故曰宾白。而马若瑟翻译时统统删去原作中的词曲,使该剧以对白为主。词曲是元曲的审美价值所在,剧情发展、角色表演都要借助演唱;更重要的是剧中人物的强烈感情也要通过演唱来抒发。王国维说"元剧之精髓,全在曲辞",若"以科白取元剧,其智去买椟还珠者有几"③!马若瑟"取白去辞"无异于买椟还珠。他对中国文化、文学、戏曲之深厚理解,对中国经典文化之无比钟爱,他怎忍心割舍《赵》剧中的精髓,而只取其"椟"呢?

  马若瑟的割舍正是为了传播。接受美学认为,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合法偏见"综合形成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读者总是带着他们特有的"期待视野"理解作品。符合"期待视野"的作品容易被接受;不符合,甚至发生冲突时,就会受到抵触。马若瑟充分考虑了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他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

  中国人的悲剧和喜剧中都掺和一些唱词。……有些戏剧中的唱词很难听懂,尤其是对欧洲人来说更为困难。因为其中充斥着我们根本不习惯的隐喻和矫揉造作的内容。④

  这表明马若瑟是以西方文化,或是西方戏剧美学来解读中国戏剧的。他站在文化他者的立场,采取迎合目的语读者"合法偏见"的态度翻译《赵》剧。

  在文体结构上,马若瑟也充分考虑了当时读者对悲剧观点的"合法偏见":要基本符合古希腊戏曲时间、地点和情节一致的三一律;主题来自古代历史,题材涉及国家大事;主人公属于王公贵人;文体高雅,用语不俗;悲剧用诗体表现。以这样的"偏见"衡量,《赵》剧除了时间上不合三一律、不是诗体(但元剧至少唱词和韵白是诗体)外,大体上是合乎法国悲剧要求、切合当时法国读者期待的。所以,马若瑟在处理该剧的文体结构和故事主题时,保留了原剧故事框架、剧情脉络以及惩恶扬善的基本精神。

  马若瑟的翻译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尽量使译本贴近法国人的戏剧规范,引导读者关注东方文化。他取"迎合口味者"以飨读者,毫不留情地舍弃"佶屈聱牙者"。这种选择性的取舍,尽管有"买椟还珠"之嫌,但效果却是惊人地"轰动了欧洲"。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