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编《中国文学史》教材的整合与使用
[摘要]应用型本科文秘专业以培养秘书人才为主,在使用袁编《中国文学史》教材时应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改造。对文学史的一般内容进行大幅度删减,对经典作家作品进行整合,对重要文体和流派进行补充。
[关键词]文秘专业《中国文学史》整合改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2-0077-02
应用型本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课堂教学强调应用性知识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问题上,潘懋元先生曾强调,应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区别开来,“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能按照研究型大学来要求学生的理论又深又厚,也不能按照职业教育只要‘够用’就可以。应该要求理论‘坚实’,就是理论的科学性很准确、实在,但是不要求过深……应该着重于这个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1]应用型本科文秘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面向基层企事业单位就业,从事秘书或管理工作,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读研从事研究工作。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与研究型大学有明显的区别。“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基础理论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结构,安排授课内容。目前我们将《文学史》和《作品选》配合使用,以“史”为纲,以“作品”为目,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作品为纬构建课程结构,课堂上突出经典作品教学。选用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为基本教材,该书为教育部推荐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学术性强,观点新颖稳妥,文学本位与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三位一体,涉及作家作品和文学史材料十分丰富。从高校分类和教材建设应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看,此套教材特别适用于研究型中文人才的培养。在目前尚未出现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学史》教材的情况下,选择袁编《中国文学史》作为教材时,必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观照对其进行系统的整合改造。
目前,应用型本科在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后,正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培养特色愈益凸显。在课程改革中,由于强调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因而传统的文学类课程不断受到挤压,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课时从几年前的近300课时缩减至如今的不足200课时,而本课程使用的两种教材(即无论何种《文学史》与《作品选》配套)总字数却超过370万字。在课时愈来愈少,教材愈编愈厚的情势下,为了适应培养应用型文秘人才的需要,就必须对袁编《文学史》进行较大幅度的系统删减、合并,有些则要给予必要的补充。
袁编《文学史》共四卷,多达179万字,再加上100多万字的《作品选》,在不足200个课时内教师无法面面俱到。因而必须对教学内容区分主次,把握重点,精选经典,对次要内容忍痛割爱,加大删减的力度。在课堂教学中,应将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重要文体和重要作家作品作为讲授重点,一般的文学史知识,二三流的作家作品以及重要作家作品的影响应该删减,如:宋代文学中的二三流诗词文作家作品(像李纲、赵鼎、李光、胡铨等),理学家的散文,四六文等。元代文学中元杂剧的二三流作家作品(像金仁杰、杨梓、秦简夫、萧德祥、王晔、范康、朱凯等),一般诗词文散曲作家作品(像卢挚、姚燧、戴表元等)。明代文学中一般的杂剧作家作品,文言小说以及散曲与民歌等。清代文学中才子佳人小说,一般文人的戏曲作品(像夏纶、桂馥、杨潮观等),骈文,一般的诗词文曲作家作品(像曹贞吉、顾贞观、蒋士铨、张问陶、舒位、胡天游等),以及讲唱文学和地方戏等。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将不再提及,删减的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后自学,教师可以用课堂提问的方式督促学生,在期末考试中也应有所涉及,这些内容对学生考研可能有用。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对文学史中的一流作家应列为专章详加讲授。袁编《文学史》有时以文体划分章节,将一位作家割裂开来,如宋代文学一编,将欧阳修、王安石、陆游的诗、词、文拆开,分别在不同的章节论述,显得有些支离破碎。授课教师应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对重要作家的各类文体创作进行系统完整的教学,使学生对某一重要作家的全部创作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家如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柳永、欧阳修、苏轼、陆游、辛弃疾,皆应列为专章重点讲授,其他知名作家则可按文体进行一般综合讲授。
袁编《文学史》内容十分丰厚,资料非常翔实,但也遗漏了一些很重要的内容,有些重要内容则解释粗略。如一些重要的文体、重要的流派和经典作家的生平思想,教师在授课时应加以补充。需增补的重要文体知识如辞赋(包括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骈文、古文、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慢词、杂剧、南戏、明清传奇、话本、章回体小说等。这些文体均为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文学体裁,教师应从文体发展史的角度讲清某一文体的渊源和嬗变。一些经典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历程介绍不详的,如柳永、李清照、欧阳修、陆游等,教师应给予补充。教材未解释或概括性不强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有:玄言诗、永明体、宫体诗、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元白诗派、花间词派、南唐词派、西昆体、江西诗派、辛派词人、永嘉四灵、江湖诗派、吴江派、临川派、桐城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等。这些文体和流派均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文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理应受到高度重视。
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虽然我们把各体文学作品的解读作为重点,作品学习在课堂结构中占有大部分份额,但文学史的教学并非不重要。我们认识到,文学史的教学在整个“古代文学”课程结构中具有纲领性的作用,具体作品是一个个“目”,只有“纲”举,“目”才能张。学生只有明晰了文学发展的流程,认识到了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了具体文体的特点,才能深入解读具体作品。“因为真正要透彻理解作品,必须有文学史的基础。不同阶段的诗歌有不同的创作风貌,看一首作品要把它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联系诗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充分理解其创作特色。同时还要考虑体式发展的因素,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等,这些都要联系文学史的教学才能讲得比较透彻。”[2]对这些重要的文学史常识进行详细解释,讲清其来龙去脉,会对学生准确理解、深入感悟文学作品产生很大帮助。教师应对有关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补充,或对教材中的有关材料加以增删、整理、概括,使其条理化、系统化和清晰化,以便学生掌握和消化。
总之,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既有知识水平和接受程度,以“有用”和“能用”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为目的,所用教材和讲授的内容应与研究型大学有所区别。“现在全国各地有很多精品教材,……水平很高,但是不一定适合应用型高等学校。”[1]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使用同一种教材,或者应用型高校使用研究型大学的同一种教材,会给授课教师带来不少困惑,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麻烦,也与分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我们呼吁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教材。在目前尚未出现有关教材的情况下,实在有必要对现有教材进行系统的整合改造,以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
[2]葛晓音.中国文学史基础课教学中的若干问题[J].文史知识,2010,(3).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