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百年繁华随风逝,半世浮沉烟雨中(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1-18 13:3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甘旭阳
分享到:

 


  第三句“无情最是台城柳”,“柳”的“无情”与“鸟”的“有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台城”是一座伤逝之城,她享有了金陵所有的繁华与璀璨,也承受了最深重的苦难和伤痕。台城又名苑城,在今南京的玄武湖边。晋成帝时为建康宫,六朝时统治者将之作为宫城,是金陵十里繁华的中心。台城的没落因为台城昔日的尊荣而显得格外令人伤感。战火之中,南朝梁武帝被北朝叛将侯景团围困,这个一生信佛的“太平天子”被活活饿死在台城。从此,台城成了一个时代衰微的象征。然而,“江草”与“鸟”的“有情”是从正面寄托诗人的惆怅,“柳”之“无情”却是从反面以“无情”衬“有情”,反衬诗人深沉的感慨、深切的忧思与深挚的情怀。历史是无情的,王图霸业,封侯拜相都敌不过岁月的磨洗,但人是有情的,诗人对历史怀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正是由于一个个像诗人那样具有人文关怀、历史关怀的时空个体存在,人类的历史才显得格外动人、格外伟大。
  诗的末句“依旧烟笼十里堤”,句子以细腻的笔触和柔润的白描将视角再一次拉远。纵观全诗,首句是远景,泛写京华烟云,二、三句的镜头是聚焦在某些具体的近景如“鸟空啼”和“无情”“柳”上,末句则与“江雨霏霏江草齐”首尾呼应,将镜头再一次回归到迷惘而朦胧的烟雨江岸图。“远—近—远”的脉络使全诗一以贯之,浑然天成。一方面,它是具体地将第三句中的“台城柳”之“无情”通过其“烟笼十里堤”的行为拟人化地进行诠释。另一方面,烟柳笼堤和诗开头的细雨江堤、江草蔓堤营造了一种颓靡而伤感的氛围。迷蒙之中,什么都如幻影般不真不切。悠悠乱世不仅使诗人深切地感受到身处末世的巨大痛苦和深切悲哀,同时也赋予了诗人极其复杂而深刻的人生阅历和心路历程。台城本是南朝繁华的中心。然而,繁华胜景如一帘幽梦,良辰美景似一现昙花。兴与衰、荣与辱,都如灵台幻树缥缈无常。历史的无常与诗人人生的无常产生了空旷久远的共鸣。但是,这种巨大的震撼与深远的惆怅是难以言说的,只能将它深深地埋葬在江南的烟雨中,同烟雨一起幻化波动,阴晴流转。人是历史的缩影,历史是人的时空。诗人的哀愁、时代的悲泣,在金陵的怀古之意下变成一种永恒不泯的情愫。
  纵观全诗,可以说《金陵图》的“诗眼”就是最后两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在诗的后两句提到并白描以台城为中心的末世之景,并且在这种简约勾勒、写意传神的基础上敷上一层若有若无的迷离与黯然,而捋开这层浮华,扑面而来的即是一种浓重而浩然的历史忧思及时代沧桑。无论历史如何精彩、抑或如何辛酸,无论时代是在阔步前行、抑或江河日下,对于无情的台城垂柳来说,不过只是天边的浮云;对于浩荡的宇宙与恒久的时空,不过如同沧海一粟。盛世也好,战乱也好,都只不过是人类的独舞。台城依旧,烟柳依旧,却人生如梦,早生华发,凌云壮志,尽归尘土。
  三、诗歌的艺术手法及晚唐诗特点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金陵图》并没有超越中国传统诗作“借景抒情”的传统。就总体而言,晚唐诗的艺术成就远不及盛唐诗坛的辉煌,而晚唐的李商隐、杜牧、陆龟蒙,也比不上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星光璀璨。究其原因,就在于盛唐的综合国力足以傲视寰宇,独步天下。但是经历了“安史之乱”这样惊天动地的变乱,唐王朝已大伤元气。再加上藩镇割据、宦官专政、牛李党争,中晚唐诗坛再也无力像盛唐那样创作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内容与形式兼美的篇章。文学逐渐向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