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
摘要:苏轼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使其诗词更多地从理性的思维中去挖掘人生的价值。由于受时代背景及政治原因的影响,使苏轼的诗词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再加上议论的博辩,滔滔莽莽而才气纵横,充满了新意和豪放外的妙理。从而体味到苏轼追求自然适意、无所系念的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人生哲学;旷达洒脱;儒、道、佛思想
作者简介:王建(1985-),男,吉林省公主岭人,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教师、助教。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5-0-01
苏轼生活在儒、道、佛盛行的宋代中后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儒家的“安贫乐道,积极入世”,道家的“清净无为”以及佛家的“超然物我”势必会影响处于失意中的苏轼。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的苏轼更是从未对社会、人生、自然等问题停止过理性思考。“在宋人看来,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人与自然遵循这一规律,所以面对人生的遇合,都能经过理性思考与分析,平静地对待喜怒哀乐,使情感处于平静的客观状态”。这样使苏轼的诗词比较复杂,有时是积极入世的,有时又有很浓的老庄味。老子的无为、虚无、归隐山林、崇尚自然的思想都被苏轼以积极的心态利用了。
苏轼早年崇尚儒家积极的思想,主要是因为受其家庭和范仲淹等人的影响。从骨子里看,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儒家,极为关注现实,积极参与社会的基本理念,在他的前期诗词中有明显的体现。另一方面他与老庄思想也有很深的根源,从小就向往精神自由的苏轼,当他接触到庄子时,就被庄子的“齐物无我,逍遥物外”的绝对精神自由所吸引,与庄子发生共鸣。尤其是“乌台诗案”后老庄思想更是作为其为人处世的哲学,看来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以虚无来麻痹自己的人生态度,又似乎是老庄思想给了他一种逃避现实的借口,实际上却是苏轼的超然物外,可那不是消极而是痛苦过后的一种洒脱,可以说是他选择了老庄,而不是老庄思想影响了他。对于道家思想真正渗透到苏轼生活中是在他政治不得意时,他与王安石、司马光之间发生矛盾冲突,为他的退隐思想提供了必然,所以后期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浓的老庄味。而佛学对于苏轼来说也并不陌生,他精通释典,并与一些诗僧参寥、佛印等交往特别密切。
苏轼还经常将三家思想融合起来,在这里他所说的儒家并不是单纯的“治国平天下”,而是指儒家思想中独立的精神人格和道德主体。这些正如孔子的“君子小人之辩”,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儒家精神人格与道德主体的体现。在苏轼的诗词中,道家的“逍遥无为”,佛家的“出世”与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的独善有着很大的相通性,找到他们之间的共通点,使之融为一体。处在人生逆境中的苏轼,将三家思想杂糅,以精神的超越作为人生的追求,用文学创作来表达一种对社会、人生、宇宙的思索。故使他的思想和人格都充满魅力,令他的许多作品都独具深长的意蕴。在他的诗词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是为了消极避世,更不是人生的幻灭,而是体现一种人生追求,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生品味,取各家之长,构造自己独特的人生境界。此外,三家相融是时代的产物,而宋代又强于其他朝代,本身就主张三家相融的苏轼更是极大的赞成,他认为只要具有高尚的德行,慈悲的情怀就是真慈悲,真德行的人,而不应只拘泥于形式、名称。他尤其反对当世浅薄的士人趋奉佛老的学说“今士大夫至以佛老为圣人,粥(同鬻)书于世者,非庄老之书不售也。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著而不可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使天下之士,能如庄周齐死生、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则人主之名器爵禄,所以砺世摩钝者废矣。陛下亦安用之,而况其实不能,而窃取其言以欺世者哉!”正因为苏轼精研儒、道、佛三家思想,恰当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旷达,所以旷达是因为他对传统思想的超越和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索。
有人说苏轼被贬黄州后就变得消极出世了,但事实上苏轼在被贬惠、儋二州时仍然有用世之心,可见,不但没有使他变得消极反而使他能够站在更高远的立场上关照社会、关照人生,进而来处理人生不幸的遭遇。王水照先生归纳苏轼三次被贬谪的情绪时说:“他的情绪呈三个方面的变化,喜—悲—旷,喜是提高其初到贬谪地的过滤,悲是经历大喜大悲之后领悟到的人生底蕴与真谛,使他的旷达与超然才日趋成熟,才能经得住各种考验。”有了对佛、道、儒三家思想的哲理反思后,苏轼接人待物就有了指针,有了方向,他的人生态度也有了相应的调整。他开始对某些事物淡然,从而抛开利益得失,这种超然与洒脱使他在以后身处逆境时获得了极大的解脱。更使他的创作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姿态横生般富于变化,读之使人莫测高深,使他的诗词中更多地体现了禅宗的随机应变、纵横洒脱的精神,他的诗词不拘泥于形式,不束缚于思想,不粘滞于外物,这种创作既来源于禅学中的随缘自适,也来源于作者的沉浮不定、坎坷磨难的人生体验。他的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在《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蝶恋花》“天涯何处无芳草”中体现出来更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使人精神世界获得自由,而这种精神世界的自由,使人的心胸变得无比开阔。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事情都能泰然处之,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而达到这种境界,从悲苦、烦恼中挣脱出来是十分困难的,苏轼借其诗词而做到这些。他所创造的是一种不受羁绊的、豁达的、自由的人生境界。这是对人生追求的一种艺术化,他所创造的是艺术与精神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中你可以尽情地在想象的思维中遨游。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中文学科写作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2]木斋.《苏东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3]张毅.《宋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1999.
[4]莫励锋.黄天骥.《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5]《文学遗产》.中华书局,1982年2月.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