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弥合(2)
(二)思维模式的差异
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直觉和反思,而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更注重逻辑和分析。由于中国人重视直觉,经常凭经验和感觉来认识事物,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因此平时说话喜欢绕弯子,这往往让西方人摸不着头脑。在商务活动中,中国人也经常凭感觉办事,人情世故等甚至比合同和法律还来得重要。西方人办事讲究逻辑性,喜欢开门见山,即使有冲突,也是对事不对人。在商务活动中,法律是西方人的主要依据和法宝。如果说中国人是多元论思维,信奉中庸之道,不走极端的话,那么西方人则是二元论思维,非此即彼,非对即错,非好即坏,原因和结果永远分得那么清楚。
(三)文化的负迁移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现象。文化负迁移,就是以往掌握的母语文化知识对新的文化知识的干扰,即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从文化的特征上来看,文化是可以被学习的。当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这种文化会潜移默化并根深蒂固地影响这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于是在接触另一种文化时其往往会以自己的文化为出发点和参照物。这种“先入之见”和“民族中心主义”会很自然地干扰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交际者会习惯性地接受那些同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模式相同的部分,对相异的部分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然后又将自己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模式套入到新的语言文化中去。套不进去的地方,只能按自己原有的尺度对新东西进行改造,于是产生了一系列语言上的错误或文化上的误解。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文化的负迁移。交际双方文化背景相差越大,文化的负迁移作用也越强,文化冲突也越频繁。
三、减少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对策
(一)培养第三种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达到不同文化的“全面融合”几乎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尝试产生“第三种文化”。在“第三种文化”下,人们会更加灵活、宽容和幽默。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求同存异”这四个字也就成了万隆会议的指导思想,使会议取得了成功。如果大家都本着“求同存异”的思想来面对和理解对方的文化,摒弃自己固有的思维习惯和定势,有意识地让自己接纳“第三种文化”,那么适应性也会更强,文化冲突也会随之减少。
(二)加强基本的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如同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掌握过硬的双语知识和能力是使跨文化交际顺畅的必备条件。在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者缺乏相当的语言能力,又受到母语和目的语的双重干扰,就会造成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失误,使得沟通出现一定的障碍。同时,文化能力,也就是交际者获取相关文化和交际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它使得交流双方能在文化、习俗、思维方面建立交流的交叉区,从而减少文化冲突。
(三)克服“民族中心论”等文化偏见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硬的基础上,文化偏见和思维定式也会造成交际失误或文化冲突。事实上,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要有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能力,更要求交际者具有情感和关系能力,达到移情的作用。当交际者的情感能力提高时,就会在交际中产生移情。移情者不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文化准则来评价别人的行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无形中也提高了交流的质量。
(四)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惯例
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文化差异还能通过一系列的国际惯例进行弥合。它(国际惯例)独立于任何语境,是重复性、可预测的,因此当双方在某一特定情境中出现冲突时,惯例可以用作协调的一种手段。交际参与者对跨文化交际的惯例了解得越多,交际过程也会更顺畅,解决冲突的效率也会更高。
正确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合理恰当地解决由此形成的文化冲突,是人类走向全球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我们必须探究最有效的方法和理论来对症下药,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种文化的融合和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陈星伊.谈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3]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胡文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4).
[7]李彦亮.跨文化冲突与跨文化管理[J].科学社会主义,2006(2).
[8][德]马勒茨克著,潘亚玲译.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