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杭州方言节目发展与研究(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2-19 15:4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金晓琳
分享到:

 

  综上,当方言的这些特点在新闻节目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时,方言与普通话便在这里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错位,但这种转换只是临时的,也局限于某一地区,并不会在根本上改变普通话的上层语言的地位。因此,对于这种现象应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的态度,不应绝对否定方言的优点。

  三、双重语言系统对方言节目的指导意义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方言在新闻语体中的运用除了积极作用外,但分寸把握不当也会有负面作用。那么,方言节目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呢?这要从双重语言与双层语言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1.方言新闻的受众选择。

  “双重语言”是就语言的使用能力而言的,即社会成员个人有能力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例如在杭州人基本上具备杭州话和普通话两种语言的使用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称为双重语言人。双层语言现象是就语言的社会功能而言的,即在同一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并存的现象,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在语言使用上有层级之别。双层语言现象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方言区的居民大多也会说普通话,因场景不同选用普通话或本地方言。杭州是一个典型的双层语言社会,即在公共场合通常使用普通话。在另一些私人场合则流行杭州话。用杭州方言讲新闻,对绝大部分杭州受众来讲不是问题,但是,随着现在中国人口的迁移,中国广大的不发达农村地区居民逐渐涌入东部发达城市,杭州本地人口与外地人口基本达到了1∶1的比例。虽然这些外地人口同样也具备双重语言能力,即普通话与他们家乡话的能力,但是,如果说他们来杭州不是很久或是还没融入到杭州主流生活圈的话,则基本上很难具备说杭州方言的能力。这样,用杭州话播新闻就剥夺了他们看新闻的权利,对他们平等享受社会繁荣和发展的权利都是不利的。笔者认为,方言新闻只能在个别频道播出,如果大家一味为了追求收视率而上方言节目,就有悖普通话作为上层语言的原则,对社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现在杭州电视台除了二套以外,其他都采用普通话播新闻,这就兼顾了社会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很好地体现了倡导和谐社会的特征。

  2.使用语码转换技巧,保证方言新闻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语码转换是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形式,是指在同一次交际中说话人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即从使用一种语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语码选择和语码转换诱因很多,主要包括交际环境、角色和话题的改变及不同参与者等情节因素。引起语码转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角色关系。角色关系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中是影响语码转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区的人相互交际的过程中,当参与者出现角色转变时,为了保持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一致性和同等关系而进行语码转换。

  “说新闻”体现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是口语化色彩较浓,句式短而口语词汇多;常用活用或非常规的修辞手段,采用“拟交流”句式和语态,传播者的主动给予感和交流感增强,语调自然。但是,“说新闻”仍然有别于街市上极为随便的“交谈”。方言口语中有杂质,有的显滑稽,用得不好难免有失真诚和礼貌,如果坊间大白话用得多了,超过新闻所能容忍的尺度,那样消息的语体性质就会发生异化,由准确、简洁、明快滑向模糊、啰唆和游移,甚至让人们对新闻来源发生怀疑,有悖新闻的真实、客观和公正,受众就可能失去对新闻传播的信任,甚至可能动摇新闻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在一些新闻的关键性描述上,应该使用码语转换技巧。

  如果在播报新闻过程中发现杭州话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当他们认为杭州方言中不存在这类词汇时,就应该自动切换到普通话表述。我们是在用方言讲新闻,方言只是手段而传递新闻信息和媒体观点才是目的,所以不能本末倒置,方言是服务于传播这个目的的。

  四、结语

  方言节目的开播,给广大观众提供了普通话之外的另一种选择,颠覆了传统的播报主持方式,打破了普通话节目一统天下的局面。方言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产,在一些地区依然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并且具有很多普通话所不具备的优势,也是其最有益的补充。但是,这种方言节目在特定地区的热播,并不会颠覆普通话作为上层语言的地位。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方言节目是作为一种特色节目来播出的,在杭州及一些地区的热播只是上层语言与下层语言在特定条件下的角色转换,并不能永远改变他们的历史地位。而且,由于方言本身的局限性,仍然需要注意他的使用场合和在一些情况下需要码语转换,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方言并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语言功能。因此,方言节目是普通话节目的有益补充,它们是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我们并不大力提倡发展方言节目,但也不能扼杀它。在肯定普通话作为上层语言的同时,倡导保护方言,发展方言,使方言世代传承,与普通话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Ferguson,CharlesF.Diglossia[J].WORD,1959(15):325-340.

  [2]褚克非.形式创新的多元性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12):32-33.

  [3]顾芳芳,韩燕,王健.用杭州话说新闻:城市电视台新闻本地化的思考[J].新闻实践,2004(4):40-42.

  [4]蒋金运.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80-83.

  [5]邵培仁,李雯.语言是桥也是墙―对方言广播电视节目的疑虑与拷问[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5):27-31.

  [6]游汝杰.方言和普通话的社会功能与和谐发展[J].修辞学习,2006(6):1-8.

  [7]张颂.关于广播电视语言研究的几点想法:媒体与语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8]詹伯慧.试论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J].语文建设,1997(4):35-38.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