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在文学史上的接受及其形象的建构
摘要: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今天的各种文学史著作都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事实上,曹植之所以能得到这样高的评价,与后人对他的接受及其形象建构有关。本文试就后人对曹植的同情、抑丕扬植和抑植扬丕的情况以及对曹植作品的接受效果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力求揭示出曹植在文学史上的接受过程与其形象建构间的关系。
关键词:文学史曹植接受形象建构
曹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特殊的身世与突出的成就使他在文学史上备受关注。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后人对作家作品的接受同样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今天人们对作家作品的评价。而目前专门研究曹植在后世接受情况的论文不是太多,笔者所见仅有郭沫若的《历史人物·论曹植》[1]、王玫的《曹植及其作品的效果史研究》[2]、张静的《从文学传播角度看曹氏兄弟地位差异形成的原因》[3]等少数几篇。本文拟从文学史上对曹植身世的态度、对其作品的接受以及对曹氏兄弟间的比较这几点进行分析,试图说明一位作家在文学史上的接受过程与其历史形象建构间的关系。
一、后人对曹植身世的同情
曹植之所以能在文学史上取得如此高的地位,不仅因为其才华横溢,也与他的悲剧命运相关。甚至可以说,他的悲剧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建安前期,曹植因为才干出众和文采斐然而得到曹操的宠爱,差点儿被立为太子。但是作为政治家的曹操,虽爱惜文才却更看重政治素质。他逐渐发现,“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曹丕则是“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4],遂曹丕被立为太子。曹植则由曾经受宠的皇家子弟沦落为一个在政治上失意、在家族中受排挤的落魄人。灾难还不止于此,曹丕为了除掉曹植,处处设计陷害;到了曹睿执政中,仍然对曹植严加提防而不委以重任。可怜曹植屡次上表自试,曹睿顶多是“优文答报”[5]而已。“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6]”残酷的现实逼得他走投无路,只好到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去寻找寄托。最后曹植吟唱着“金石固易敝,日月同光华。齐年与天地,万乘安足多”[7]的诗句,离开了他曾笑傲慨叹过的人世间。这种才高见妒、报国无门、备受打压的悲惨遭遇引起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同情。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中说道,“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8],应该含有此意。《世说新语》中记载曹植为了保命而七步成诗的故事,姑且不论其真实性,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后人对曹植的无限同情。
六朝之后,世人对于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并遭受迫害的境遇纷纷表示惋惜与同情。唐代王通认为曹植达理,并“以天下让”,在《文中子》两篇中都提到“陈思王可谓达理者也,以天下让,时人莫之知也”[9],“谓陈思王善让也,能汙其迹,可谓远刑名矣。人谓不密,吾不信也”[10]。后代对此颇多响应,宋人还试图分析个中原因,葛立方就认为立太子之事归因于“植狂性不自雕励,又太子御之有术,故易宗之计不行,盖非逊丕,性也”[11]。刘克庄也认为曹植不被立为太子,只是因为他“素无此念,深自敛退”,否则“使其少加智巧,夺嫡犹反手耳”;并且认为曹植在黄初中虽不为乃兄所容,却“不敢废恭顺之义,卒以此自全,可谓仁且智矣”[12]。到了明代,这方面的观点以李梦阳为代表。他为《曹子建集》作序云:“嗟乎植!其音宛,其情危,其言愤切而有余悲,殆处危疑之际者乎?予于是知魏之不兢矣!……至今萁豆之吟,吁嗟之歌,令人惨不忍读。”[13]同情之心,溢于言表。
曹植这个悲剧人物,被父曹操先亲后疏,然后又遭登帝位的兄长曹丕的迫害。他一再受到掌权人物的压制,却始终没想过如何“独善其身”,最终在屡屡碰壁不得志之后郁郁而终。所以他的诗里不可避免地多了一股哀伤,这种哀伤具有普适性,是许多人都曾有过的人生经历,因此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尤其是那些以王佐之才自命,却身世沦落,只能以诗词名世的文人们,他们对曹植的身世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
二、抑丕扬植与抑植扬丕
文学史上的优劣之争是一道饶有趣味的风景线。人们对曹丕、曹植兄弟的诗文孰优孰劣,一直有争论,至今仍未完全平息。因为他们同为当时文坛之核心,又都在文学上颇有建树,也就难免使后人在评价上产生争论。正如班史之争、李杜之争一样,地位高下的争论恰好表明文学艺术的成熟与多元化的发展。
曹氏兄弟原本各拥天赋,难分轩轾。在建安时代,二人各有拥护者,为了太子之争,两派皆为之尽力揶揄。当时人的着眼点主要在二人的性格,曹植是“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14],是一位多才多艺、个性率直、学识渊博的文人公子。相反,曹丕城府深,他薄义寡恩和代汉自立的行为,为世人所不齿。一个是不自雕励、率真至性,一个是御之有术、不顾亲情,褒贬好恶已可见出。魏晋以后,这种褒贬好恶更加明显。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关于“七步诗”的记载,已经表明人们“抑丕扬植”的情感倾向。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中说道,“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可以看出此时的人们更关注曹丕的政治才干。宋代以后,情况出现了变化,贬抑曹植的情况不时出现。这些反面意见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对曹植其人性格的不满,如明代“后七子”的首领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云:“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逊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辞太华。”[15]清初王夫之在此基础上又推波助澜,旗帜鲜明地针砭曹植,尊崇曹丕。他认为曹植是“与人以阶梯”,而曹丕则是“绝人攀跻”的,所以曹植“容易成名”,曹丕则不易攀跻[16]。这种论调到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发表《论曹植》一文时达到极致。此后张德钧《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一文及廖仲安的《关于曹植的几个问题》都支持郭沫若的观点。
这些评论主要针对二人之性格、人格、地位而发,更有对其作品而发者。如《文选》中收录曹植作品39篇,而曹丕仅有7篇。在文学传播角度看,选本收录作品数量的多少,正是一位诗人能否流传后世的重要保证。虽然曹丕的《燕歌行》被称为“七言之始”,是曹丕的文学亮点所在,后人也给予了较高评价,如明人胡应麟曾云:“子恒《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17]但也有人批评曹丕在创作上像女人,其诗妍丽,缺乏大丈夫的英豪之气,远不及曹植。如徐祯卿有言:“曹丕质近美媛,远不逮植。”[18]对于曹植的文学成就,尤其是对五言诗、乐府诗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后人无一例外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总之,关于文学方面的评论,基本都是抑丕扬植。
在这些关于曹丕和曹植的争论中,难免有主观臆断与情感的介入,但也有较为公允的评论。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曹植的优劣得失有着比较全面的阐释,在褒扬曹丕的同时并没有刻意打压曹植。再如清人陈祚明所言:“子建既擅凌厉之才,兼饶藻组之学,故风雅独绝。不甚法孟德之健笔,而穷态极变,魄力厚于子桓。要之,三曹固各成绝技,使后人攀仰莫及。”[19]这种既看到曹植的独特地位,又看到曹操、曹丕的文学成就的态度是可取的。而“抑丕扬植”和“抑植扬丕”本也都是后代读者们自己的接受方式,它本身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
三、曹植作品在文学史上的接受与评价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可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20],在后世影响巨大。南朝谢灵运谓之“八斗之才”,钟嵘誉之为“建安之杰”,刘勰谓之“群才之英”。其实,曹植作品的接受在文学史上也经历了一个由平至显的过程。建安时期,曹丕是邺下文人的实际领导者,他在《典论·论文》评论当时的辞赋:“王粲长于辞赋,徐幹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幹之《玄猿》、《漏卮》、《团扇》、《橘赋》,虽张、蔡不过。”[21]曹丕对王粲等人之赋大加赞赏,却不提曹植的赋,这显然是在故意回避曹植的才华。胡应麟《诗薮》中就曾指出:“曹氏弟兄相忌,他不暇言,止如杨榷艺文,子桓典论绝口不及陈思。”[22]因此,曹植赋的接受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曹植自编《前录》,已有赋七十八篇,加上后期所作,数量应该不少,但流传至今,却已丢失近半,其间原因也与此相关。其后东晋,又因玄风盛行,文学志趣不同,曹植作品的接受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