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孤独的先锋者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01 14:5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莉
分享到:

 

  摘要:“先锋文学”是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流派,以马原、余华、格非等作家为代表创作的一系列带有实验性质的小说问世为标志,掀起了一场文体革命。如声势浩大的文学思潮在进入90年代之后却戛然而止,以往大胆叛逆的先锋作家们集体失语,先锋文学遁入历史。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阐述先锋文学迅速衰落的原因,通过对其存在的多重困境的深入分析总结出独立、坚持、守望孤独的先锋文学精神,“真正的先锋永远是一如既往的”。

  关键词:先锋文学;多重困境;形式革命;孤独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马原、余华、格非、苏童、孙甘露等作家为代表创作的一系列带有实验性质的小说如井喷般问世,“先锋文学”一时间颇为声势浩大。进入90年代之后,以“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为主攻方向的先锋文学戛然而止,以往大胆叛逆的先锋作家们集体失语,或就此停笔,或回归传统创作,自此先锋文学遁入历史。

  那么,先锋文学为何如此来势汹汹而又迅速匆忙地退场呢?其实在先锋小说蓬勃发展之时也是存在多重困境的,正是这些“隐患”造成了它日后的戛然谢幕。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先锋文学的多重困境。

  一、“囫囵吞枣”般的“拿来主义”

  先锋文学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文革结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有好几年,年轻的作家们不仅急于令文学摆脱政治的压制与束缚,而且致力于彻底颠覆既有的文学传统。而此时恰好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潮以及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方法传入我国,于是这些具有反叛意识和革新精神的先锋作家们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动辄把西方一些作家挂在嘴边奉若神明,囫囵吞枣似的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浓厚模仿痕迹的作品,其姿态是匆忙的,甚至是饥不择食的。由于这些思想刚传入中国,这些年轻人来不及吸收消化便“拿来”作为他们反传统和现行文学秩序的武器,无疑是不够理智和成熟的,这也表明先锋文学在一开始便存在隐患,而且愈发展各种隐患便会愈加明显地暴露出来,导致成为自身发展的困境之一。而在先锋文学退朝后好多年的现在,格非和余华也纷纷表示不会如以前那样毫无选择地借鉴,这恰恰很好地说明了先锋文学发展之初就存在的问题。

  二、令先锋文学蓬勃发展的左膀右臂恰恰是把其推下历史舞台的刽子手

  面对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文学局面,马原、格非等先锋小说家并没有试图从思想内容的层面上加以突破,而主要从小说形式方面进行改革,形式主义倾向是先锋小说最显著的特征。“叙事革命”与“语言实验”成为先锋小说家们进行形式改革的两面旗帜。作家们纷纷与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背道而驰,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和语言创新即“怎么写”的热衷:马原的“叙事圈套”、格非的“叙述迷宫”、孙甘露的玄学诗语等都是通过特殊的叙述形态及语言对叙述结构、时空关系和常规叙述语言来进行颠覆和全面破坏,形成了对传统写作方式和小说样式的有力冲击。马原小说中“元叙事”手法的运用,反讽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连贯性以及基于此基础上的整体性与真实性,以此消解了此前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手法所造成的真实幻觉。余华小说中残忍冷静的“零度叙事”,对死亡与暴力近似于自然主义的描写等等这些对语言所进行的极端实验使语言上升到了哲学和美学的层面。语言和叙事方式本为表现心灵的工具,在这里却成了小说的本质。“叙事革命”和“语言实验”堪称先锋小说的左膀右臂,它们是先锋文学运动的主要动力,先锋作家们沉迷于对小说形式的构造中,并想借此改变文学本体的结构与秩序,颠覆传统文学创作方法,重构文学格局。但凡事过由不及,由形式决定内容,本质上便决定了作者创作源泉的有限性,而先锋作家们不停地在“形式”这一漩涡中转圈,其以语言方式和叙事技巧等形式为主要目的的倾向,最终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形式的疲惫。文学作品的形式毕竟没有内容的宽广和灵动,仅仅局限于对形式的追逐,无疑很快会有疲惫厌倦和捉襟见肘之感。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令先锋文学蓬勃发展的左膀右臂也正是把其推下历史舞台的刽子手。先锋小说于形式改革方面的局限性日渐凸显,这是发展的另一困境。先锋作家们不得不另寻出路,或就此封笔,或转向。正如南帆所说“这一切都预示了先锋作家的孤独与前景的渺茫。他们企图通过语言撼动世界,但他们所依托的支点难以承受世界的重量。”[1]

  三、曲高和寡,与读者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

  上面已经提到了先锋派小说对于形式的热衷不仅使自己陷入难以继续发展的困境,对于读者来说,先锋作家们对形式的探索无异于在他们和读者之间挖掘了一道深且长的鸿沟。先锋作家们采用眼花缭乱的叙述技巧和语言技法来组织文章,其言说方式在读者看来或混乱或“深奥”。作家们对于小说形式的创新令自身获取了独行其是的操作自由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它不再顾忌或迎合读者被传统叙事方式所训练出来阅读习惯,极端的语言实验也成了先锋文学与读者交流和对话的障碍。他们在自己编造的圈套中游戏,公然地在故事之间穿插了对故事编造手段的炫耀,得意于展示故事衔接处的螺丝钉和链条,为突出虚构的本体意义而丝毫不在意对读者产生的离间效果,不断摧毁读者刚刚建立的连贯思维。而读者对于这种极端化的语言和怪异的叙事方式显然是陌生和没有耐心的,大部分读者只关注小说内容带给他们的感受或思想,他们缺少这种对于艺术探索的参与感。但先锋文学的独特之处便在这里:他是先头部队,永远扮演着拓荒者的角色,其敏锐的艺术直觉一定会高于普通读者,然而读者无意亦无力欣赏其对艺术的开拓与改造,这种曲高和寡的悲哀注定了先锋者永远是孤独的,其在艺术方面的探索和读者形成的层层阻碍使得先锋文学成了一个孤独的存在。

  另一方面,先锋作家在主观意识上似乎一开始就无意让读者走进他们的圈子,先锋文学的艺术观是向内转的,是向着人的灵魂深处的,其精英文学的性质一开始便拒绝了一大批大众化的通俗读者。先锋文学的一大特点便是对以往传统的宏大叙事进行消解,进行琐碎的、意识流般的叙事,有些作品偏向个人化写作,乐于并且善于描写死亡的主题、思想的空虚恐慌与颓废。但小说不只是个人的心理记录或仅仅沉溺于个体的痛苦绝望之中,一部好的小说首先要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人们的心灵之镜不能只折射个人最细微的感觉,它应该是面对整体。而先锋文学恰恰不仅是和以往这些传统的文学观点背道而驰,并且意在颠覆。在这种情况下,先锋文学脱离现实了,它凭空虚构和零度情感的冷漠使小说内在的情感力量消失殆尽,超前的叙事无法广泛传播。这种向读者挑战的文学自身也就隐含了衰落的危机——疏离读者,终将为读者所疏离。他们的作品成为了象牙塔内的孤芳自赏。这也许是所有先锋潮流的姿态,就像被称为先锋话剧导演的孟京辉所坚持的“不惯着观众”,先锋家们从不在意接受者的看法,他们对文学内转向的重视使其成为站在艺术殿堂顶端的同时却一定要承受这种开拓者在路上的孤独,同时也免不了曲高和寡的尴尬。

  四、先锋作家们并没有主观意识和强烈的愿望推动先锋小说继续发展

  先锋小说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文体的自觉,可以这么理解先锋文学运动:一些作家在适当的时机由社会历史等客观原因推动的试图改变文学规范和秩序的活动。苏童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说“先锋是一种创作姿态,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在文学创作初期,往往以叛逆的姿态出现,这种姿态往往归纳为先锋……没有人会为先锋去写作,先锋不先锋,完全取决于一个作家的内心生活。”由此可见,先锋作家们并没有主观意识和想法来推动先锋文学的继续发展,其后众多先锋作家的态度也说明了这一点,作为先锋文学领军人物的马原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原来那个写先锋小说的马原只是被定义了的马原”,公开表示对“先锋文学作家”称号的背叛;格非则说“先锋派作家群已经不存在了”;还有诸多曾经的先锋作家撤离先锋文学的创作阵地纷纷向现实主义回归,如进入90年代,苏童先后发表了《妻妾成群》、《米》等小说,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特别是余华发表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其对生存苦难的深切关注和体恤,对生命中善与真的敬畏,表明了他重新发现了传统文学的内在价值,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我知道自己的作品正在变得平易近人,正在逐渐地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不知道是时代在变化,还是人在变化,我现在更喜欢活生生的情感,我认为文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它的同情和怜悯之心,并且将这样的情感彻底地表达出来。文学不是实验,应该是理解和探索,它在形式上的探索不是为了形式自身的创新或者其他的标榜之词,而是为了真正地深入人心,将人的内心表达出来,而不是为了表达内分泌。”[2]

  随着先锋作家们的或封笔,或向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回归,先锋文学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正如孟繁华所说的“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它曾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最终以不可阻挡之势,完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的策动。当‘先锋文学’确立了自己在社会文学结构中的合法性地位,度过了“苦难的历程”并被社会普遍接受之后,‘先锋文学’的使命即告终结。”[3]所以,“先锋”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其充当一个“拓荒者”的角色,而一旦其开辟的天地吸引了更多的人进来,它所代表的先锋精神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它的使命便完成了,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结。事实证明它也确实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如上个世纪90年代朱文、韩东所坚持的“本质性写作”、“个人化写作”的逐渐兴起和繁盛等。正如洪治纲所说“我们今天的文学之所以呈现多元并存,百花竞放的审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无数先锋作家不断颠覆传统创作模式,探索各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理想的结果”。[4]

  在“先锋文学”已近过去二十多年的现在,我们面对“先锋已成往事”的现实,仍然心存希望,依然坚信“先锋还乡”、“先锋文学并未终结”,事实上,我们所怀念和期盼的“先锋”并不是以马原、余华等为代表的先锋派小说团体,而是勇于颠覆旧的文学传统的叛逆姿态和开放的先锋文学精神。“‘先锋’们具有冒险精神,在文学的广场上,敲打残砖余壁,破坏或创造,以此推动文学的发展。……真正的先锋对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应该有圣徒的品格和精神。所以,真正的先锋永远是一如既往的”。[5]

  参考文献:

  [1]南帆.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书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余华.说话[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3]孟繁华.九十年代:先锋文学的终结[J].文艺研究,2000.6

  [4]洪治纲.永远的先锋[J].小说评论,2002.6

  [5]苏童.河流的秘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