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不应该被“遗忘”的小说
摘要:路翎的志愿军小说《战士的心》长久的被“忽视”。本文从人物、情节、战争观、人道主义立场角度对这部这品进行解读,比较作品的价值立场和精神空间与十七年时期主流战争观、文学观念的矛盾,呼应了世界战争文学普遍的对人性的尊重。
关键词:《战士的心》;人道主义;精神困境
建国后,路翎远赴朝鲜亲历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创作了一系列志愿军小说,其中《洼地上的战役》、《初雪》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细腻的情感描写,清新的艺术风格,受到当时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而另一部作品《战士的心》,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可圈可点,却有意无意的被“遗忘”了半个世纪。
战争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目的性,其中重要一项是塑造英雄形象,志愿军文学更不例外,塑造了大量英雄形象,这些英雄人物出身、经历、身份各不相同,但具有极其相似的品格:无所畏惧,勇于献身,爱国克己。志愿军文学中的英雄人物直接以“英雄品格”出现在战场上,英雄在成为“英雄”之前的“历史”被省略,英雄的质地“纯粹”,与战争意识形态所需要的品格完全相符,没有任何“个人性”的“瑕疵”。《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英雄品格有过精练的概括:“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样的英雄人物和英雄精神无疑会带给读者鼓舞和力量,但也不可避免陷入千人一面,类型化、模式化的窠臼。路翎志愿军小说中也塑造了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英雄形象,但是作者没有省略英雄的“前史”,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展现了人物成长为英雄的过程,表现英雄身上“凡人”的一面,使英雄更符合人性和人的本质。《战士的心》展现了一个班在反击无名高地的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副班长刘贵兴、战士廖卫江、吕得玉为了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小说的故事结构没有太多的新鲜和花样,在很多志愿军小说中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故事,小说独特之处是作者在叙事主线外设置了一条叙事副线。叙事主线是按照战斗发生的时间顺序,展现战士在激烈战斗中的神勇,叙事副线是作者在英雄班中安排的一个“另类”人物:张福林。张福林是一个新战士,战场上经验不够丰富,在战斗刚开始不小心弄响了照明弹,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导致反击行动处于被动中。敌人猛烈地火力让张福林的心理变得忐忑不安,他的腿只是在石头上碰了一下,他却“控制不住自己了:他相信负伤了”,“觉得它麻木,不灵活”,[1]紧张、恐惧、胆怯的心理一览无余。一个没有经验的新战士,在生死只在须臾之间的战场上,这样的心理是符合常人的反映的,但是这样的心理与“英雄”应有的坚强无畏勇于牺牲的品格形成巨大的反差,张福林的表现与战友廖卫江、吕得玉形成了凡人/英雄的鲜明对比。张福林“想到自己将不能前进,将被孤单地留在这个地方,这种思想使他心乱”,与其说他是担心不能及时完成战斗任务,不如说是恐惧死亡。作者真实的还原了一个正常人面对战争与死亡时真实的心理和感觉。如果说叙事主线是通过英雄人物宣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代表了国家意志下个人和国家的统一,那么叙事副线中那些看似正常而又“与众不同”的心理感受则在主流意识形态外提供了一个从普遍人性出发,考量战争与人的角度。小说一方面塑造了战场上视死如归的英雄们,另一方面又设置了一个“凡人”,“凡人”既是英雄的“前史”,又是对英雄的补充,使英雄的性格更丰富真实,更符合人性本身。
小说中有一段张福林自责的内心活动,作者采用了不常见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为什么他没有能够第一个站出来,像廖卫江那样呢”,“他觉得很难过,找不到理由辩解。在战斗中每一个人都可能牺牲,这一点是清清楚楚的;如果他牺牲了,他的年轻的妻子当然要痛苦起来,可是他仍然能够活下去,照样下地,晚上照常上识字班,有很多同村的妇女亲爱地围着她;于是她就能够把现在才满周岁的孩子带大,并且,看来是可能的”,“没有了自己,谁能帮助她收割呢?舅舅是很忙的。……可是一定会有人来帮忙的。是的,是这样的,这一切原来很简单”。表面上看去,这段文字的目的是展现张福林从忧虑重重到打消顾虑、坚定信念的心理过程,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却制造出一种悖谬的反讽效果——文本看上去是张福林矛盾自责的内心活动,实际却为人物缺乏勇气的行为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孩子还小,妻子一人承担沉重的家务,张福林如果牺牲,妻子孩子必将陷入无边的痛苦。作者似乎是批评张福林的怯懦,又像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审视战争:为了国家牺牲自我,痛苦的是亲人,为了亲人保全自我,又背叛了祖国。战争使个体在国与家之间陷入两难的困境,战争的绝对正义受到了了质疑。作者从更广阔的人类文学的视野反思战争,提供了超越当时意识形态的战争观:无论怎样的战争,带给人类的都是痛苦。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是文学在表达立场时最基本的底线。此时,路翎的视角和张福林立场是一致的,张福林的困惑矛盾也是路翎在面对战争以及战争文学时的精神困境。
如果说,小说的叙事主线采取的是国家意识形态——宏大叙事的叙事视角,那么副线采取的则是张福林——个人化的叙事视角。小说中,主线和副线交替进行,副线人物张福林从主线英雄人物的身上吸取精神力量,不断克服心理的障碍,最终成长为合格的英雄战士。张福林在战争中成长的过程,是人性不断“纯化”的过程,不断剥离人性的丰富性,达到英雄人物的“单纯”与“统一”。但是在副线向主线靠拢的过程中,作者不愿意让这个过程过于简单和直接,作者试图通过副线发展在主流的战争文学观之外,展现更复杂丰富的人性和更残酷的战争真相,因此,张福林的转变过程中不断出现个人与国家的“撕扯”。张福林经历了内心的自责后,在战斗中表现的非常勇敢,一直“笼罩着他的的羞耻的感情消失了”,国家至上的情感战胜了个人的恐惧和顾虑。张福林在左臂受重伤的情况下继续追击美国逃兵,但是在照明弹照耀下,他看到的是一个十八九岁美国兵,“一对充满恐怖的眼睛”,“这美国兵战栗了一下,就像是僵硬了一下,不能动弹了”,张福林“一瞬间也怔住了”,双方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个美国兵的恐怖,紧张的眼光没有离开张福林的迫人的、静止的枪口,却不觉地移动着右脚向后退,显然是,他虽然明白逃跑就是死亡,却不得不逃跑了。而张福林所注视的,却不是敌人的枪口———他注视着敌人恐怖的眼睛”。在短短的两三百字中,作者呈现了缺乏战争经验的敌对双方的神情,两者的表现惊人的相似:美国兵面对枪口的极度恐惧,张福林近距离面对敌人的恐惧。作者敏锐的抓住了一个微妙的细节:张福林第一时间看到的不是敌人的枪口,而是一双恐怖的眼睛,此时,张福林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敌人美国兵,他看到的是另一个自我,面前这个年轻的美国士兵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在战斗刚打响时那个怕死惊慌的自己。因此,张福林枪口面对的既是“敌人”,也是“自己”,没有人比他更深刻的理解对面美国士兵内心此刻的恐惧、无助与无辜,但是捍卫国家的荣誉又是他无可逃避的责任,作者又一次将张福林置于个人与国家的矛盾中,在张福林“怔住”的瞬间,人道主义情感超越了国族仇恨,对人的同情和悲悯超越了战场上的国家利益。真实的战场不允许这样的对峙持续下去,张福林必须在痛苦中做出选择,“他一瞬间仿佛又听见了班长的严厉的喊声,这个支持了他。他肯定他已经战胜了敌人。美国兵一动弹,他就开枪了”,依靠一个强大的外力支撑,他做出了开枪的决定。我们无法对张福林做出更高的要求,“谁叫你到朝鲜来的”提醒读者:这里是战场,如果他不开枪,倒下的可能将是他自己。作者的思想困境也正在于此,一方面,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对以牺牲无辜生命为代价的战争表示了最大限度的理解,另一方面,从人道的角度,从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角度出发,对毁灭生命的战争发出谴责。作者在当时可能的文学尺度内,不仅以人道主义的理解和同情看待张福林内心的脆弱,而且对年轻的美国士兵给予深深地同情,无论是他内心的恐惧,还是中弹后发出的“绝望的嚎叫”,“旋转着倒下去”的身体,读者都可以体验到作者对生命在战争中无辜毁灭的悲悯。
在短暂的几秒钟内,作者以饱含人道主义力量的笔触,从生命个体价值出发,对战争文化和人性作出理性的考察和反思。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采取当时志愿军文学中流行的丑化美军的方法,将美军塑造成十恶不赦、穷凶极恶的杀人魔鬼,而是真实的展现作为“人”的美国士兵在战争中的心理。1950年代,在战争文学作品中表现人性的复杂已属突破之笔,进而把这样的笔触深入到敌对人物的身上,在当时无疑需要强大的艺术胆识和良知。小说中,张福林经历了战争的考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勇敢的战士,但是他的“心”在战争中经受的炼狱般的磨难却不可能马上平复和痊愈,穿越精神黑暗需要更漫长的时间和更痛苦的重生。
二十世纪中国饱经战争离乱,各个时期的战争也都在文学中得以书写,如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文学,反映解放战争的《保卫延安》、《红日》,反映抗日战争的“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这些文本中贯穿着几乎一致的战争意识:站在民族主义和阶级立场上的战争观,文本中弥漫着浓郁的战争热情和对战争胜负的追求。纵观世界战争文学,还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念:从广泛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的反战文学观,代表作品有《永别了,武器》、《西线无战事》,体现了对任何形式战争的否定和谴责。1950年代,路翎的志愿军小说,《关连长》等作品都尝试突破对战争的单一理解,随即遭到批判,时至今日,现当代文学中还没有出现具有世界影响的战争文学作品,不能不说狭窄的战争文学观和民粹主义立场桎梏了文学创作的深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学环境中,路翎志愿军小说中所做的有益尝试和局限都是显而易见的,个人命运的转折没有给路翎进一步深化艺术探索的机会,但是作品中挥之不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超越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观给后世审视那场战争提供了更开阔的精神视野。
参考文献:
[1]路翎:《初雪》,第3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论文中其他引用的原文均出自该书。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