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论宋代士人群体公益慈善事业(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05 17:0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汪家华等
分享到:

 

  2.1士人群体的临时性互助

  由于士人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彼此之间经常唱和往来,知音相惜,志趣相投,因而比一般平民更易于相互扶助。两宋时期,士人之间的互助行为非常频繁,史籍中留下了很多这方面的佳话,姑举若干事例如下:

  吴遵路与范仲淹友善,遵路死后,家无长物,范仲淹“分俸周其家”。张九成与周焕卿为布衣交,后焕卿丧母,贫不能举丧,其妹亦因家贫未嫁;时九成方在贬谪中,俸禄尽罢,“居处既悠悠,衣食亦草草”,仅能自足而已,闻焕卿之困,自贬所专门送去银钱,以供其费。章庭(明扬)与黄庭坚友善,两人所居较近,时时往来饮酒,黄家有急难,“明扬未尝不竭蹙而趋事”。周敦颐,“奉己甚约,俸禄尽以赡宗族、宾友,家或无百钱之储。李初平卒,子幼,护其丧归葬之,又往来经纪其家,始终不懈”。

  2.2制度化的互助

  除了临时性的互助行为,较一般百性,士人群体的互助更易于形成组织化,其间还出现了一些互助组织,其中最典型者为万桂社与黑金社。

  万桂社是流行于福建等地士人之间的经济互助组织。据南宋著名学者真德秀记载,万桂社系由当地一群士人缴纳一定数量金钱汇聚而成,凡缴费之人若因赶考发生川资困难,皆可从社资中支取一部分路费,从而起到相互帮助之作用。与万桂社功能类似的士人结社还有很多,如青云约、魁星约、崇仁义约等均属此例。所谓青云约与魁星约者,由于新滏一带士人应举,“无所取资”,往往做出辱没士节的事情。为此,当地士人相与结社,用以资助赶考士子,从而使士人专心于文而保全名节。据楼钥考证,崇仁义约的性质与万桂社相似,亦为士人赶考而设的经济互助组织。黑金社是庐山白鹿洞书院学生发起成立的一种经济互助组织,主要是为天寒取暖而设。据陶谷记载,“庐山白鹿洞游士辐辏。每年冬,醵金市乌薪为御冬备,号黑金社”。

  3、士人群体的社会公益慈善

  儒学是一个开放的学术系统,类似于一个不断扩充的同心园,以个体为园心,不断向外扩展,从个体的修身、齐家到治国乃至平天下。儒家的慈善也决不限于亲族之内,而是推己及人,讲究“推恩”。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两宋儒者的这种推恩于陌生人的公益慈善,无疑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具体来说,两宋士人的公益慈善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修桥造路

  就公益事业而言,由士人捐建或募资兴建的公益设施随处皆有,如修桥造路、义井给水、兴修水利和改善交通等等,都离不开士人的广泛参与和组织领导。如潘好古,被称为乡里长者,曾“发钱塘十万”,兴修婺州西湖旁两所废塘;乡居善士刘大同见“有大东塘,溉田数十百顷,岁久不治,将遂圯废”,于是“捐金鸠民筑之”。由此可见,乡居士人的积极从善促进了宋代江南乡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利交通的兴建和维修客观上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3.2赈饥活动

  两宋时期,灾荒频发,在两宋众多的士人公益慈善活动中,由士人领导、组织的赈饥活动随处可见。其中,南宋人刘宰的赈饥活动可以说是士人慈善活动的典型案例。

  刘宰是南宋中期一位名士,金坛人,绍熙年间(1190-1194)进士。早年在江浙一带做过小官,后退居乡里,其后30余年间,致力于乡里事务,善行卓著,其中最突出者,是他主持的三次大规模赈饥活动。第一次是嘉定二年(1209),刘宰与诸友“纠合同志”,“为粥以食饿者”,最多时日食达4000人之多,前后历时近6个月。第二次是嘉定十七年(1224),刘宰与诸同志设粥局赈饥民,前后三月,日就食者最多达15000人之众。纠第三次是绍定元年(1228),为救济受灾的邻邑而设,刘宰得好友王遂之助,“复合众力以续”,又得郡守助米100斛,粥局前后持续两个月。

  3.3兴办义学。

  在各种公益事业中,士人贡献最多的还是兴办义学,宋代近百所义塾、义学中,大都是由士人兴建。由于士人比一般平民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声誉,在两宋时期各种义学兴办活动中,士人往往在其中充当重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他们或以捐助者的身份出现,或以倡导和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对兴办民间义学起了重要的领导和支撑作用。

  义学,是民间办学的一种形式,有时义学虽用书舍、书堂、书院等名称,但由于具备免费入学制度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用具甚至生活接济,因而无疑具有社会公益的性质。宋人义学始于窦氏义塾,该义塾是五代年间由范阳人窦禹钧设立,共有屋40间,聚书数千卷,礼聘有文行之儒为师,“凡四方孤寒之士贫无供须者,公成为出之,无问识不识,有志于学者,听其自至”。入宋之后,仿窦氏义学之设,士人群体创办了众多义学,其中较著名的有,黄问所创的上林义学,黄颐所创的黄氏义塾,李尧臣所创的李氏乡学,于令仪所创的于氏义学,林国钧所创的红泉义学,黄惟直所创的龙山义塾,等等。据统计,两宋义学大约共有90处,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福建三地,这些义学的创办者大多为士人群体。

  综上所述,宋朝文教事业发达,儒风昌盛,统治者非常重视读书人,士人因而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声望,对社会风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从民间公益慈善的角度观察,文人士大夫成为公益慈善事业的主体,民间慈善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活跃着士人的身影,士人在其中起着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作用。

  文人士大夫每以儒家乐善好施之义相激,积极从事慈善事业。在两宋众多的慈善组织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组织、领导作用的,都是儒家君子,或者说“绅士”。君子“思”的能力较普通平民更强,因此,其“不忍人之心”也就更加强烈和持续。由此,他们采取关爱他人的行动意愿也就更为强烈。比起普通人来,他们不太关注成本与收益的计算,而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物质成本。两宋公益慈善事业的组织化程度较高,规模也远愈前代,这些成就的取得,毫无疑问,都离不开士人的积极组织和推动。另外,从社会全局来看,士人群体发动组织起较为发达的社会慈善事业,也为长期“积贫积弱”的赵宋王朝能延存三百余年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