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穿行在诗歌里的千古意象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10 16:3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潘光繁
分享到:

 

  摘要:明月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河流中,似缓缓流淌着玉的光辉,诗歌对明月的歌颂与向往,是深厚美学意象与诗人万千思情的无限融合,高度精练诗化的明月意象与个人灵魂深处的高度契合,使明月呈现出外在美、内涵美、精神美等美学特征。

  关键词:明月意象古典诗歌美学特征

  明月作为一个独特的审美意象,在华夏诗歌长卷中,始终占着十分重要和独特的地位,一部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史也是一轮明月亘古不变的千年映照。明月的华夏诗歌内涵,饱含着深层次的审美文化特质,我们以明月这个独特又具普遍性的意象为切入点,对华夏诗歌美学特征进行溯本追源,从而引出明月在诗歌中的独特的审美意蕴。

  一、明月的外在美与心灵需求的高度融合,形成人们诗意的寄托对象

  为了区别和对应太阳的名称,月亮古称太阴,是太阳系中第五大卫星。尽管它的表面灰暗,但它仍是地球人仰望天空时除了太阳之外最为灿烂和熠熠生辉的天体了。月相的变化规律,给人类无限的启发、想象和神思,它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诸如语言、历法、艺术等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中国文学,几千年以前,明月就在它的源头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妇孺皆知的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天狗食月、玉兔捣药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记载了中国关于月亮的最早传说。由于月亮散发的清辉明洁清凉又能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感官体验,因此月亮常常被人寄予无限的想象。嫦娥奔月等关于月亮的传说和人们用肉眼所看到月亮还是有所区别的,但是人们以现实的月亮为基点,通过想象可以构建出符合自己内心精神需求的月亮来,人们时常能够抓住月亮呈现给他们的一些外在特征,人们再将人世的生活经验与哲学思考赋予亘古不变的月亮,给月亮既有区别又相同于自己星球的社会情态。

  中国人对月亮的称呼极多,这些称呼都是美称与雅号,从没有过恶意的调侃,这是因为月亮是人们理想的寄托之物,谁都不忍心去贬低它,哪怕这个人是个十恶不赦的罪犯,他对月亮照样心存美好,月亮可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大众情人,它可以根据观赏对象和年龄来变换自己的性别特征和审美趣味,以致男女老少都喜欢它。关于月亮的称呼,众说纷纭,我们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从明月的称呼中探索出人们对明月的感情因素,而诗歌中屡见不鲜的明月意象更是诗人对明月的无限向往。我们只举为大众所熟知的,月亮的别称有:银钩、玉钩、玉弓、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嫦娥、婵娟、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桂月、桂轮、桂宫、桂魄、广寒、清虚、望舒等等,不一而足。但这些雅号无一不是人们对月亮充满了热切的爱,它是人们寄托美好的意象。

  “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因为这般明朗,明月常常是月亮的书面语,从纯粹美学的意义上来讲,作为一门学科,美学的任务是揭示和阐明美学特质以及审美现象,明月外在的显著特征符合人们的审美取向,并最终定格为一种美的事物,它帮助人们了解美、借鉴美,明月同时也是一个超世俗功利的审美意象,它反映了人内心深处的终极关怀和追求。因明月具有永恒性,使它又与其他审美意象不一样,明月可以把人内心的终极关怀和追求融入诗意之中,用生动感人和美好的特质去打动人的情感、触动人的心窝,并能够栖息在人的心房,且能帮人轻轻掩上心门,陪伴人,消除人的孤独,给人以慰藉,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美学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寄心于明月使人的灵魂超脱世俗的纷纷扰扰,告别莫名其妙的感伤,从而使人们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二、明月的内涵美与人们审美取向的契合,形成人们理想的倾诉对象

  明月外在如此美轮美奂,隔着三十八万千米,古往今外,人们常常遥望着这个美的化身,轻轻诉说自己温暖的梦想、心灵的波折、生活的苦难,普通人对明月寄托的言语,因为无法形成文本,我们只能去猜测,当然这也是可以感受的;而诗人因为将自己的寄托言语融入诗行,明月附在他们的诗歌中形成审美意象得以流传下来,形成中国古典诗歌中关于明月意象这一审美风景。心理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它侧重研究的问题是:在审美体验中人们的感官活动是如何表现的。美的审美体验就在于我们在观赏自然美和艺术美时心里愉悦与丰富的过程。

  我们研究明月在华夏诗歌中的美学特质时,重点不应该停留在明月这个审美意象上,尽管明月很美,但我们通过明月这种诗歌中包含的意象来指路,可以观照人情美和人性美。例如在研究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引起我们的美感时,重要的已不仅仅是研究大海、明月的本身特点,而是研究海上明月给相隔天涯的人们搭起思念和相互祝福的桥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相处两地、远隔天涯的人们,可以在明月高悬的地方相遇、相惜,以至相互拥抱。

  明月的这种终极关怀和施予人们幸福的恩赐,世间几乎无物可以替代,尽管明月是无意识的,它只是一个天体,一个日夜不断运行在自己轨道上的星辰。但人们不管,人们将无限的美好付诸明月,尽管明月长久地默默无闻,但人们从不计较,也正因为沉默是金这一点,让人们更加迷恋它。因为钟情于明月,人们对它存在的想象有着无限广阔的空间。不把明月的定位局限在欣赏的形式上,把明月的魅力隐藏在诗歌里,映照出的是现实中人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愁,明月是无所不知的亲人,明月又是一种高山流水式的知音。我们去诗歌中看明月这个意象,可以看到慰藉,看到祝福,看到美,看到人类的心灵和智慧。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意思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悲悯情怀如屈原者,月夜仰首,在天问中,他问明月,问玉兔,也问世人,问寄托在心中无限的希冀与念想。明月没有回答他,也正因为没有回答,明月在人们的心中具有了一份永恒的深沉美感。辛弃疾这人算是一个铁血男子,阳刚十足,可面对明月,终归也变得柔肠万分,在《木兰花慢》中有“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