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正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摘 要 诗歌鉴赏在语文教学以及高考中越来越重要,如何解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来感受古人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情感,通过抓关键词准确而快速的把握情感,或者是通过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体会其所表达出的主要情感。从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关键词 诗歌鉴赏 因声求气 关键词 诗歌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推动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其实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夫缀文者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文由情生”,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只有正确把握了诗歌的情感才能正确理解诗歌,然后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把握诗歌的韵外之致,体会诗歌的深意,提高鉴赏能力。
1 因声求气体会情感
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有诗歌评论家说,诗歌内容是“诗歌中生活的大海蒸发出的纯净,美丽的云霞。读者从诗中得到的是情感上的满足、启示与享受”。只有反复诵读作品,抓住韵律节奏,才能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简言之,读书之人想要理解文章的精义,根本方法就是“讽诵之深且久”,唯有通过诵读领会其气,然后才能对“意”与“辞”的理解更为深刻。
清代桐城派的“因声求气”理论就很好的诠释了诵读对理解诗歌情感的重要性。所谓“因声求气”就是通过诵读来理解古人的精神与气概。
通过诵读来体会诗人的气概。在琅琅读书声中,我们体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来体会曹操《短歌行》的悲凉之美,《观沧海》的沉雄之美。能分辨出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诵读,如果不读,其意境是不能出来的,只有放声诵读,方能与古人作最接近的对话。
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的情感。诗人不论写什么题材,都要鲜明或隐晦地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作品中去。通过诵读有时可以直接把握这种至性真情。如《将进酒》本是一篇长诗,教学有些难度,但如果以诵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把握句式的长短变化,韵脚的疏密转换,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悲—欢—愁),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体会诗人在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出来的不平之气,尤其是音韵、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时缓时急,忽高忽低,曲折回环,奔腾不息。然后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且学生在身体、声音里也奔腾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2 吃透关键词体会情感
“言”即诗歌的语词,是承载诗歌意境、情感、内涵、主旨的基本材料。而最能体现是诗歌意境、情感、内涵、主旨的词语就是“关键词”。找到关键词,并充分理解其意义,是读懂、读透诗歌的前提,也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前提。
关键词主要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和作者意图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寒”“冷”“乐”“思”“忧”“怅”“悔”“凄”“喜”“泪”“怆”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大多直接显露出作者情感。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登岳阳楼》“凭轩涕泗流”,王昌龄《闺怨》“悔教夫婿觅封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独怆然而涕下”等等这些句子中都能找出直接传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
高考题中也可以通过关键词来把握情感。2010重庆高考郭麟的《菩萨蛮 北固题壁》中“侬也替江愁”中一个“愁”字明显表露出作者的情感满怀愁绪。
2010全国卷欧阳修的《梦中作》结尾句(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81页)“酒阑无奈客思家”中“无奈”“思”这样的词语就明显表现出作者百无聊赖,思念家乡的情感。
2011新课标卷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尾联“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从“不堪”“思”二词中就可以看出诗人的落寞,感叹昔盛今衰的情感。
除了比较明显的关键词,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也是隐性关键词。如经常出现的“更”“但”“又”“复”“再”“如何”“已”“还”等等。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沉,还应说着远行人。”中一个“还”字就形象说出作者想念家人的情景。用虚词更进一步的说明作者的思乡情切。李商隐的《柳》“曾追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末尾两句中的“如何”“已”“又”三个虚词情态毕现,看出柳的无奈,晚景凄凉,短短几个字写出了对人事的悲慨。抓住了这几个虚词,情感也自然流露出来。
3 抓意象体会情感
诗歌以其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传达出深刻丰富的意蕴,表达作者的心声。当然有其独特的艺术手段。意象就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就是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在诗歌中,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情感的任务。所以,有时抓住关键意象就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情感。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表面看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种不同事物的组合,但实际上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的六个意象,是为了表达诗人内心孤寂的情感服务的。再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是意象的组合,共同营造出一种衰败,孤寂,凄凉的氛围,从而表现作者孤寂思乡的情感。
诗歌流传久远,有些固定的景物或情感长期积累下来就形成了固定的意象,这种意象往往具有了特殊的含义。比如“柳”寓离情别绪,“梧桐”寓悲伤凄凉,“鸿雁”表思乡,“杜鹃”寓哀愁、思归,“月”表思念,思乡,“沙鸥”寓飘零,“浮云”代游子,“风雨”指忧愁等等。在把握诗歌情感的时候应注意抓住这些意象。
在高考题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抓意象来把握诗歌的主要情感。如2009年广东卷杜甫《月》:万里瞿塘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要读懂这首诗,关键在于两个意象“月”“乌鹊”,月指思念家乡,乌鹊代指没有归宿,飘零之感。所以这首诗的情感就是抒发诗人飘零流离之苦。
2011年重庆卷张弼《渡江》: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抓住“沙鸥”的意象就知道这一首诗主要是什么情感了。“沙鸥”意象寓指飘零、漂泊。可见这首诗主要表现诗人的飘零之意,客居他乡的忧愁。
可以说,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个剧本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他表达了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欣赏诗歌最主要的就是把握其中的情感。其实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情感的产物,只是对于古典诗词这样简洁而深刻的形式,表现得更为隐晦。所以,鉴赏诗歌的关键就在于把握诗歌的情感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的诵读与古人交流情感,也可以通过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尤其是表情达意的词语来揣测诗人的情感,还可以通过意象的含义以及意象组合所熔铸的意境来分析诗人的情感。从而提高鉴赏能力,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