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毕淑敏小说文本的医者叙事探究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15 15:3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梁春婵
分享到:

 

  摘 要 当代作家毕淑敏,其医生,作家,心理学等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她所关注的社会以及叙事手段都渗透着浓浓的医者意识。她是战士,不断的冲锋在时代的最前线,她是医生,医治是她的职业天性,她是心理师,救赎灵魂是她崇高的使命。最终,医学、文学和心理学在毕淑敏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从而从身体层面到精神层面实现了对人的全面关怀。

  关键词 创作定位 医学视景 医学叙事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毕淑敏从军11年,从医20年后,才开始她的写作生涯,著有大量的散文和小说。其中长篇小说包括《血玲珑》、《拯救乳房》、《红处方》、《女心理师》等。在毕淑敏转战文学后,从医学到文学的渗透,再到心理学与文学的结合,贯穿其文字始终是那慈善悲悯的医者意识。

  1 医者意识的创作理念

  毕淑敏曾经说过,正是因为有话说,才拿起笔。在一个花季少女天真烂漫的时刻,阿里山从军的卫生员经历,她一次又一次接触冰冷的死亡。让她对生命,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要把遥远的高原写出来并倾诉我对世界的看法”, 可谓是毕淑敏创作昆仑系列的初衷。在这一时期,虽然作者的医者意识还没有太明显的展露,但是阿里的经历为她写作不变的主题——珍惜生命,救赎生命的医者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生的职责是救治身体,而文学则是救赎灵魂的,貌似各尽其能,各司其责。但是在毕淑敏身上,医者与作家却得到了很好的契合。毕淑敏回北京从事医生的工作后,接触到了更多的病患,亲身经历了更多的生死离别。毕淑敏认为,医生研完的是人的肌体,作家探究的是社会的人,既有个体也有整体。医生的本职意识深深地扎根在她心上,所以某种程度上她的弃医从文只不过是,把她的手术台放到更加广阔的社会层面去医治更多精神层面的“患者”而已。因此,这一阶段她的医疗系列的小说作品《红处方》、《血玲珑》、《银牦牛尾》、《花冠病毒》等蓬勃而出。作为一个医生对生命的珍重与呵护,她的文字也无时无刻不传递着对个人的无限关怀和追寻生命浩荡的意义。

  作为一个怀揣着人文理想的医生,她拯救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而是在对人有更深刻的热爱和探索的基础上拯救人的心理和灵魂。所以,在后期她以自己临床心理医生的知识建构和经验推出了《拯救乳房》、《女心理师》、《心理咨询手记》等系列作品。

  在一系列的作品中,毕淑敏一直在积极的探索如何在创作的过程中把自己对生理的人、心理的人、社会的人所了解的方方面面融入到了小说之中。可以说毕淑敏的医者意识得以萌发和刻下深深的烙印得益于她兼具作家、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三重身份:她是医生,治疗人的身体;她是作家,拯救人的精神;她是心理咨询师,研究人的心理。这就开创了一个属于毕淑敏的独特救赎世界,在这个世界毕淑敏无意识并极力地扮演着一个医者的形象,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文字,通过全新的视角带领着社会中迷茫的人们不断地拨开黑暗,走向健康与美好。

  2 医学视景下的文学表达

  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余年,其作品深深镌刻上了来自她职业医生身份的医学痕迹。所以说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她的作品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景观——医学视景的文学表达——知识启蒙、医学叙事、人文关怀。因此,她的文本同时具有文学和医学的双重社会功能和价值。

  毕淑敏作品中的医学知识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得以呈现:一是借助小说人物之口(特别是医生)对于病情的讲解,二是随着故事情节适时提供资料。例如在《血玲珑》中在讲述一个为了拯救女儿的生命的女人不惜精心制造出一个新的生命的故事。随着这个故事的发展,作者不断地通过医生魏晓日和钟百行教授向读书叙述渐进性贫血症的发病特征,进展和治疗方法,甚至通过卜秀文的自学情节的设计来向读者提供更多相关疾病的知识。其他作品中,比如安乐死知识贯穿于《预约死亡》,预防乳腺癌的知识时不时在《拯救乳房》以重要信息的形式出现,《女心理师》介绍了心理治疗的方法等。这种做法“比一般科幻小说增加了现实性,比一般单纯的现实题材小说又增加了科学知识,使小说更接近现代读物的功能”。从这一角度来看,毕淑敏在医学视景的文学表达是知识性和故事性兼容的,为读者了解医学知识提供了一个便捷的窗口。

  另外,毕淑敏作品中的医学视景还体现在她的描写对象和叙述的故事上。她的作品无不以“疾病和死亡”为落点。读毕淑敏疾病题材的作品,会有很强烈的现场感,彷佛置身于疾病的痛苦、死亡的气息、消毒水的味道,内心的颤动上,使我们不得不关注生命的重量,生存的意义。除了身体疾病上的关注,毕淑敏还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面——精神层面给予患者以关心。这主要体现在作者极力打造的心理小说上。除了《拯救乳房》这部专门关注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障碍和康复治疗外,《女心理师》这部心理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心理性格的刻画和生动的描述和对心理疾病患者治疗过程的呈现,来探索现代人心理困惑的救赎之路。总之,毕淑敏笔下所塑造的形象大多是她内心所想医治的对象。

  无论是对于医学知识的引进还是关照对象的选取,都体现出了毕淑敏骨子里的人文关怀。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毕淑敏在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时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所以,不可忽略的是她始终在关注病人, 努力逼近生命更本质的东西,试图为他们开出生命的处方。作家王蒙这样评价毕淑敏: “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因此,她清澈的医心赋予了文学作品独特的诗性智慧。这种独特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作者用冷静,客观,洁净的笔锋追寻生命的思考和死亡求索。毕淑敏很用心地去诠释自己的生命观,将自己对人的生命的崇敬传达给读者,引导大家更加珍爱生命,不断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超越。《女心理师》的序言中写道:“生存就是向着死亡的进发。只要生命还存在,对死亡的关注就不会停歇。生命和死亡,是我们人生的两个翅膀,你只有都思索了,才能飞翔。”她认为生生死死都是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如何更从容更理性地面对死亡,这是毕淑敏小说集中的关注点。

  在每一部作品中,毕淑敏都尽力用洁净的笔触去叙写身边的故事。作为一个作家,她努力去关注更广大的生命,帮助他们认识生与死。在她文本中的这种特有的“工具性”正是她一直追求的“对人类有用的事情。”那跃然而出的一颗悬壶济世的医者之心,这是毕淑敏作品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 毕淑敏.女心理师.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2] 毕淑敏.我敬畏生命的过程:毕淑敏演讲与低语.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

  [3] 毕淑敏.生生不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4] 陈潇.毕淑敏的三个人生角色[J].中国女性,2003.4.11.

  [5] 任向红.个体生命体验与女性关怀的凝重书写[J].安徽文学,2008.4.

  [6] 胡光璐.读《红处方》随想[J].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2):9-12.

  [7] 王新惠.毕淑敏创作中的医学内容和医学叙事[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11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