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墓主身份研究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22 16:2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盘宵远
分享到:

 

  摘 要:山东省考古工作者于2010年10月开始对山东省定陶县灵圣湖遗址内的一座竖穴木椁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取得重大成果,该墓葬中的“黄肠题凑”为汉代帝王陵墓中特有的形制。综合考古学与历史文献资料,可以判定该墓的年代大致属于西汉晚期,墓主人很可能是汉哀帝刘欣之母丁姬。

  关键词:定陶;灵圣湖;汉墓;黄肠题凑;丁姬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22-03

  一、发掘概况

  灵圣湖汉墓原为灵圣湖遗址的一部分,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公里处。20世纪50年代以前,遗址处还保存有3个较大的封土堆,可判定此地有3座墓葬。此地曾多次发现盗掘现象,菏泽市文物处和定陶县文管处于1999年对3座墓葬中的一座(编号M1)进行了清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0年10月,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菏泽市与定陶县文管处共同参与对另一座封土堆下的墓葬(编号M2)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

  M2封土堆面积较大,探明直径约有100米,为彻底了解封土的堆筑方式,考古队采用了十字探沟进行解剖,开长80米、宽3米、深4米的十字探沟两条,再采用1/4逐层揭取封土的方法进行发掘。

  (一)形制

  该墓葬封土早年曾高出地表7、8米,总高度达到18米左右。封土上曾建有一座宋元时期的大型“三官庙”,该庙后拆毁,现封土下仍残留部分宋元时期的砖瓦残片和沟等遗迹。发掘区内封土呈现出一种特殊结构,基本可分为两个部分:墓室上部的核心封土为灰褐色花土,呈现多层台基式向上逐渐内收,每层平台基本呈方形;位于核心封土四周的另一部分封土为黄褐色花土,夯层皆从内向四周外倾斜。在核心封土下部,有大约0.5—1.5米厚的灰膏泥,覆盖在墓坑上部的积砂上。封土每层厚度不均,约01.—0.2米,但夯层清晰,应为平头夯具夯筑而成。

  该墓墓道为斜坡式,东向,长约20米,南北两侧各有一个二层台。

  (二)葬具

  墓室整体呈甲字形,墓圹近方形,墓圹四周分布有柱洞,排列有序。墓圹上部封砂上也分布有许多柱坑。墓圹边缘用夹板贴护,外侧夯筑。墓圹与椁室之间为积砂槽,槽内立有木柱。根据推测,墓圹周边与墓室上部积砂上的柱洞以及积砂槽内木柱,构成了跨度近36米的柱洞群,很可能是修建墓室时,临时建立在墓坑上方的一组木质建筑构架,墓坑完工后移除。

  椁室长22.64米,宽22.48米,大致呈长方形,顶部铺设两层青砖,并用单砖垒砌封护四周,墓顶中间凸起边长13米的青砖方台。墓顶封护用砖数量巨大,约1.3万块,周边封护用砖数量则难以计清。椁室顶部封砖之下覆盖一层由麻绳交错编连的薄木板。

  木椁顶部共有5层枋木垒砌封盖,厚1.7米。整个椁室为一座大型“黄肠题凑”木构建筑,由前、中、后3个墓室和侧道、门道、回廊、外藏室、题凑墙组成。前、后室南北两侧各有两个大小相近的侧室,各侧室均设有壁龛。中室南北两侧各有两个对称的侧室,再外侧为一周木构回廊。回廊外分布12个外藏室。其中,南北两侧8个、东西两侧4个室的大小相同。各侧室均呈南北、东西对称分布,均有敞开的木质墓门。门板由穿榫连接,原铜质铺首衔环均已损毁殆尽。主室在中,平面呈长方形,南、北、西各有甬道与4个侧室及后室相连,并有门封堵。主室内漆棺一具,质地为梓木,长2.4米、宽0.9米、厚0.12米,被拆成6块,外表有漆画和彩绘,内髹红漆。

  最外围的题凑墙厚1.15米,一周总长88米。题凑墙用黄肠木20994根,每根约长1.15米、宽约0.16米、厚约0.07米。回廊内侧、中室四周亦为每根长约1.15米的黄肠木叠垒,共2412根。黄肠木端部整体保存较好。回廊外各室和间隔壁垒砌的枋木,共12006根。题凑墙、各室间隔壁的枋木均由3个薄枋木榫卯连接成一组,层层叠垒。木椁墓室用木材总量约2200余立方。经鉴定,黄肠木为柏木,椁顶5层枋木为楠木和硬松木。

  (三)遗物

  文字青砖是目前该墓出土的主要文物。青砖主要来自椁室顶部,部分青砖上尚存一些朱书、墨书字迹,但年代久远,且因汉代字体省减、连笔现象较多,很多字迹难以辨识。能清楚辨识的字迹,字体为楷书兼隶、行书体,大多为一些人名和地名,地名均在现定陶县境内。

  此外,还发现有中室四门残留的青铜铺首衔环的部分残件、甬道门和门道内穿杠两端的青铜护板以及各室门轴青铜轴套等。

  二、发掘意义及墓主人身份研究

  (一)墓葬年代与墓主等级

  “题凑”是一种葬式,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黄肠题凑”即是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汉书·霍光传》载: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金钱……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这是“黄肠题凑”首次见于史书。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臧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个别勋戚经朝廷特赐后也可以使用。

  目前,经过发掘的汉代“黄肠题凑”墓葬有十余处,以江苏高邮天山一号墓、北京大葆台一号墓、老山汉墓、长沙象鼻嘴一号墓等为代表,此次发掘的灵圣湖汉墓M2,封土高度达18米,其“黄肠题凑”规模较之前发掘的所有墓葬都大,题凑墙木材用量、棺木用材均符合汉代帝王墓葬形制,所以断定此墓墓主至少为诸侯王以上。

  汉代“黄肠题凑”墓葬中,墓室从早期的不带回廊发展到带回廊、题凑墙内外兼具回廊发展到只有题凑墙内回廊。从题凑墙内单个椁房发展到分为前、后室再到前、中、后室。棺椁由多层棺椁发展到多室单棺。根据M2中呈现出的情况,可以基本判断该墓属于西汉晚期。

  (二)墓主人身份

  西汉时期,定陶一带曾先后隶属梁国、济阴国、定陶国、济阴郡。封国或曾经封国定陶的有梁王彭越、刘恢、吕铲、刘揖、刘武,济阴王刘不识,定陶王刘嚣、刘康、刘欣、刘景。

  梁王彭越早在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因谋反被诛。《汉书》载吕后进言汉高祖,说“彭越壮士也……不如遂杀之”,劝高祖杀彭越,并且夷彭越宗族,因此彭越不应有如此大规模的陵墓。河北省清苑县现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彭越墓,但真伪已不可辨。

  吕铲还未就国即被刺,亦不可能拥有如此大规模的陵墓。

  刘恢在彭越被诛后立为梁王,但在汉十六年(公元前192年),“赵幽王死,吕后徙恢王赵”,因此刘恢不大可能在原封地定陶一带修建陵墓,加之此后刘恢因思念死去的爱姬而自杀,被吕后废嗣,其陵墓规制不可能恢宏至此。

  梁怀王刘揖,汉文帝少子,史载其“好诗书,帝爱之,异于他子……因堕马死,立十年薨。无子,国除”。从文帝对刘揖的钟爱来看,为他营建大规模的陵墓是可能的,但很有可能将其留葬自身皇陵附近,以为陪祔,加之其年代属于西汉早期,与M2年代属于西汉晚期的判断有所不符,因此刘揖也不大可能为该墓墓主。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